這是第十九「聞名發心願」。『聞我名號,發菩提心』。什麼是菩提心?菩提是梵語,譯成中文是「覺」。經論上常常把佛法修學的宗旨目標,稱為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這一句話是梵語音譯。「三」翻作「正」,菩提是覺,「三菩提」翻作「正覺」,真正覺悟!覺悟就不迷惑,迷惑就不覺悟。發菩提心就是從今而後覺而不迷,真正覺悟。什麼才是覺悟?覺悟的標準在那裡?你搞六道輪迴就是迷,就是不覺。你出六道輪迴,就覺悟了。所以,阿羅漢稱為正覺,他們超越六道輪迴。阿羅漢以上才稱為正覺,阿羅漢以下都是迷。覺則稱為聖人,有四聖法界。菩薩是正等正覺,佛是無上正等正覺,阿羅漢雖然是正覺,大乘佛法說,他還沒有發菩提心,可見菩提心比阿羅漢的正覺還要高,阿羅漢、辟支佛都還沒有。所以,不但不再搞六道,「發決定成佛之心」才稱為菩提心。阿羅漢沒有成佛的意願,他比我們覺,但是比菩薩還迷,因為沒有發成佛的心。
菩提心不但是覺,是究竟圓滿的覺。換句話說,一定要發作佛的心,才是真正的菩提心。一切發心作佛的人,我們都稱他為菩薩,因為他發了菩提心,他發心作佛。我這樣講,大家容易懂。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跟我們講,凡是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的,就是「發無上菩提心」。這話對不對?對!因為求生淨土就是一生成佛。發願求生淨土,就是發願一生成佛,那怎麼不是菩提心?不但是菩提心,一生成佛是無上菩提心,跟一般大乘菩薩不一樣。大乘菩薩還要修三大阿僧祇劫、無量劫,才能成佛,這人一生就成佛,比起那些菩薩,殊勝得太多。
「菩提心」,佛在《觀經》上講得很清楚。菩提心的體是「至誠心」,就是我們前面第十八願講的至心、真心、誠心,真實不虛!真誠心起作用,分為兩類,一是對自己,一是對別人。對自己是「深心」,在一般大乘講,深心是好善、好德。善與德是有標準的,最高的標準,「明心見性」才是善,才是德。「一心不亂」是德,「大開圓解」是善;斷煩惱是德,開智慧是善,這是高標準。對待別人是「發願迴向」,發四弘誓願。四弘誓願展開就是四十八願;四十八願歸納不外乎四弘誓願。所以,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菩薩,在因地所發無量大願的總歸納。
第一要發願度眾生。要幫助眾生,協助眾生,成就一切眾生。如果我破壞眾生,障礙眾生,嫉妒眾生,阻撓眾生,這是造作阿鼻地獄的業。因為這不但沒有發菩提心,跟菩提心恰恰相反,那是迷惑顛倒,這種人決定不能成就,三寶再慈悲也加持不上。誰能加持他?妖魔鬼怪,因為妖魔鬼怪的心行都是這樣的,嫉妒人,障礙別人,陷害別人。你的心願跟他的心願完全相應,所以妖魔鬼怪都加持你,使你的罪業愈造愈大,愈造愈深,將來地獄果報愈墮愈下。非常可怕!
讀到這裡必要覺悟,我們盡心幫助別人,決定不吃虧,對自己決定沒有損失。看到別人有困難,盡心盡力幫助他,明天自己沒飯吃,不去考慮。不要幫助別人,自己還留一手;這樣雖然幫助別人,不圓滿,不究竟,不徹底。是覺,但覺裡帶著迷,不是完全覺,一半覺一半迷。真正覺悟的人,決定不會替自己留一點,那才是真正覺悟,徹底、究竟、圓滿的覺悟。所以,要發心度眾生,要想究竟圓滿的幫助別人,可以幫助現在不如我們的人。跟我們程度差不多的,比我們高的,我們幫不上。所以,一定要自己成佛,成了佛可以幫助等覺菩薩,這樣度眾生才圓滿。九界有情眾生都得度,我都有能力幫助他們,就要自己圓成佛道。
自己成佛從那裡做起?從先斷煩惱做起。四弘誓願就是教我們修行的次第,這四句話就是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總綱領。《華嚴經》的內容就講這四句,先斷煩惱,煩惱斷了之後,再學法門。你要不按這個順序去學,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。
我們今天這一代人,幾乎沒有成就的。最近黃念祖居士告訴陶居士說,台灣的佛教是形式的,表面興盛,是假的,不是真的; 台灣沒有真正修行人。他一語道破,真正有修行人,這個地方還會遭劫難嗎?不會!沒有真修行人,不是不發心修行,他真發心,他修行的程序顛倒了,他不斷煩惱就要學法門。換句話說,四弘誓願,他只要後面兩願,前面兩願不要。他要度自己,不度眾生。對眾生,想盡方法障礙、破壞。他不斷煩惱,所以四弘誓願他只要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、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。好像蓋四層大樓,底下兩層他不要,他要三樓四樓,這樣永遠不能成就。大錯特錯!這是真正迷惑顛倒,真是佛法常講的可憐愍者。
四願一定要按順序。心量不大、不慈悲,煩惱斷不了。因為起心動念都想自利,煩惱怎麼會斷?煩惱能斷的人是念念想眾生,念念希望別人好,不希望自己好。你們都好,我最不好,這就好了。你們都有福,我沒有福,這才好!常懷憐愍眾生之心,先人後己,才能斷煩惱。這種人才有資格修行,才有資格入佛門。念念只想自己,其次再想別人,不管你怎樣精進努力去修學,始終皆在佛門之外,決定進不了門檻。我在此地真誠奉勸諸位同修,要想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,天天念四弘誓願,念沒有用處,念得很好聽,不管用,要認真去做。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,要像佛的心量一樣,心要同佛!佛有廣大的心量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你沒有這個心量,怎麼能作佛?
尤其是淨宗,法門廣大無邊,不是普通的法門。一定先要把心量拓開,要以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去愛護別人,關懷幫助別人,成就別人,這個人有資格入佛門,有資格修上上乘。這一部經典、這個法門是無上的法門,你才有資格修學。
入佛門,第一步功夫就是斷煩惱。教你念經,教你念佛,一句接一句,是斷煩惱。你不念佛,剛才講過,不是墮在邪見,就是墮在無明,都是煩惱。這一句佛號既破邪見,又斷無明,這一念是正念。正念現前就是這一句佛號,一句接一句,二六時中不間斷,這就是斷煩惱。心裡就沒有妄念,也沒有無明,就是定慧等學。心裡妄念不生,是定;佛號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是慧。不墮無明是慧,不起妄念是定。我們凡夫最大的病根,就是心亂、心雜、心染污。被什麼染污?被貪瞋癡慢疑染污,被五欲六塵染污,被是非人我染污。把這些都去掉,恢復自己的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心,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,是我們的真心。我們念佛的目的就是要達到清淨、平等、覺。
第十九願「發菩提心」,與下面經文「三輩往生」前後照顧,完全相應。三輩往生最重要的條件,就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,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,所以古人說這兩願是真實中的真實,是四十八願的核心。因此,我們修學淨土,終極的目標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這個願望究竟能不能在這一生達到,有沒有決定的把握,關鍵就是在這兩願,所以這兩願,我們一定要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「發菩提心」,我略略的跟諸位提過,通常是以四弘誓願來解釋發心。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具體的表現,不僅一定要發心,在修學次第上來說,也決定不能違背,諸位同修必須記住的。四弘誓願的第一願簡單的講,就是拓開心量,願文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我們想想,凡夫跟佛到底差別在那裡?佛的心量大,大乘經裡常常讚歎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我們古人形容作大官的肚量大,說「宰相肚裡可撐船」。撐船需要多大的地方?小小的河流就可以了。
佛的心量周遍恆沙世界,恆河沙數無量無邊的世界都能容納,那樣大的心量。所以,心量大就是覺,心量小就是迷。凡夫起心動念,都想到自己切身的利害得失,他就是凡夫。他為什麼是凡夫,佛為什麼會成佛,道理在此。這是大乘佛法,不是小乘。換句話說,什麼樣的條件,才能修學大乘?就是心量要大;心量不大,決定入不了大乘法門。
心量不大的人,雖然天天在這裡聽大乘法,他所得到的還是小乘。甚至於比小乘還要小,就是人天乘;甚至於比人天乘還小,小到餓鬼、畜生、地獄去了。你看小得多可憐!小到連一個人都不能容納。我們學佛同修不能不知道,否則自己辛辛苦苦學了一生,念了一輩子佛,到最後不能往生,還要怪佛菩薩不靈,怪經典胡造謠言,那就罪上加罪,謗佛謗法,罪過就更重。實在是你雖然讀經,並沒有解其義。經的意思明明白白擺在眼前,你看不出來,誤會了。所以,入大乘先要學大心量。在佛法表法裡,此意也明顯的展現在我們面前。
中國佛教都是大乘法,寺院道場,一進山門,第一眼看到天王殿,彌勒菩薩坐在中央,面對著大門。意思就是說,要像他那個樣子,才有資格入佛門,入大乘之門。彌勒菩薩滿面笑容,肚皮很大。肚皮大就代表肚量大能包容,要有大肚量,滿面笑容接待一切眾生,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入大乘之門。所以,彌勒菩薩代表「生平等心,成喜悅相」。
旁邊四大天王是護法神,提示我們要護自己,也是表法的意思。東方持國天王代表「負責盡職」。每一個人皆能盡自己本分的職責,前途一定光明,家庭一定興旺,國家必然富強。只要人人站在自己的本位,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。南方增長天王代表「精進」。「日新又新」,不斷的求進步,不進則退。由此可知,大乘佛法永遠走在時代尖端,永遠領導時代,豈是落伍?
西方廣目天王、北方多聞天王,代表方法。要用什麼方法達到負責盡職、日新又新?西方天王教你多看,北方天王教你多聽,正是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,成就真實的學問,然後才能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得盡善盡美。所以大乘佛法裡,一切佛菩薩的名號、塑像,都代表教學的意義,完全是用來表法的。我們現在把他們當作鬼神來看待,這很冤枉!
寺院的建築,是學校與博物館融合在一起的結構。用今天的話說,就是「藝術教學」。世間法裡,學校與博物館是分開的;佛教教育與博物館是結合在一起的。近代大家才講求教學藝術,殊不知佛法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落實了藝術的教學。佛教的一切設施,都是為了達到教學目標,即使是房舍的建造圖樣、結構,都含著啟發的教育。這才曉得佛陀教育真的是盡善盡美。
度盡眾生願,諸位想想,重不重要?我們今天有沒有做到?我們是不是起心動念,念念都為眾生著想、念念為社會著想、念念為國家著想,而絕對不想自己?一想自己,就錯了,這一點諸位要特別細心去體會。為什麼想自己就錯了?因為想自己就增長我執。
佛法是教人破我執。破我執,才能出三界;破我執,念佛才能得一心不亂。我執是輪迴煩惱的根源,有一個我,煩惱就斷不掉。所以,大乘佛法妙極了,教你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,不知不覺就把我執斷了。不像小乘人刻意去破我執,證得須陀洹果之後,尚需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才能把我執破掉。人間壽命短,天上壽命長,這七次往返,要多少歲月,這是天文數字。
大乘比小乘高明,用的方法巧妙,就是念念不想自己,念念都想眾生,「我」自自然然的淡忘了,這個法子非常高明。大乘法裡,念佛法門尤其殊勝,尤其巧妙。他教我們念念想阿彌陀佛,想阿彌陀佛的心願,想阿彌陀佛的行持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普度法界一切眾生,心量之廣無量無邊,確實不是其他大乘菩薩能相比的。我們完全依阿彌陀佛作標準,先要發心,不發心不能入門。入了門之後怎麼修法?斷煩惱,破我、法二執,就是用這句佛號,一向專念就行了。
這一句佛號從什麼心生起?從真實平等廣大心生。因此,句句佛號就與廣大心相應。廣大心即是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一天到晚念這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就是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,這個不可思議!這個事實真相知道的人不多。
為什麼我念這句佛號就是普度一切眾生?因為你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,阿彌陀佛普度眾生,你把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功德,變成自己的功德,自他不二。
自己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的心願無二無別,佛的功德就是自己的功德。這個事實,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為我們講得很清楚,念佛法門無比的殊勝。佛門做晚課的時候蒙山施食,只要用七粒米,用觀想的方法就能遍十方。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用觀想的方法,也度了法界一切眾生,心量是這樣擴大的。要把這個大心量用在日常生活、工作、處世、待人、接物之處。不要在念佛的時候就觀想跟佛相應,不念佛時,還是小心眼,還是搞是非人我,那就大錯特錯,這樣念佛不能往生。佛教我們用一心,不可以用二心。對佛用一個心,對眾生又是一個心,這錯了,這不是一心。所以,能不能往生,關鍵在這個地方。
至於第三願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必須前面兩願做到了,才能認真去學法門。前面兩願沒做到,不能學法門。我勸同修們多想一想,我不騙你,為什麼?好像蓋大樓,前面兩願是地基,地基還沒有做好,就往上面蓋樓房,不要幾天就垮了,永遠不能成就。你就曉得基礎愈堅固愈結實,將來這樓蓋得愈高愈大。何必要著急去蓋樓房,為什麼不回過頭來打地基?我們這一生當中,地基都打不好,因此暫時把後兩願保留,留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修,這樣才好!我今天在這世間只修兩條:發大心,斷煩惱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見了阿彌陀佛,那時我已經是無量壽,再學無量法門,有的是時間,有的是修學環境,決定成就。法門修學圓滿,圓成佛道,四願一生都辦妥了。從初發心到成佛,一生辦妥。
這一種心態,這一種見解,這樣的思想,就是發菩提心。菩提是覺而不迷。現在我看到別人講經,我也發心講經,我也拼命去研究各種經典,那是逞能、好強,好高騖遠,不自量力。費了幾十年時間去研究經典,結果是什麼?清涼大師講的「增長邪見」。為什麼增長邪見?因為你煩惱沒斷,心量太小,縱然說法天花亂墜,心裡還是是非人我、貪瞋癡慢,你那些見解全是邪知邪見,不是正知正見,與佛決定不相應。
學佛一定要按照順序,善財童子在《華嚴經》上,給我們做一個最好的榜樣。一部《華嚴經》的內容就是四弘誓願,特別在《四十華嚴》裡顯示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《四十華嚴》分為本末二會,本會文殊菩薩。善財童子跟文殊菩薩時,就是修前面的兩願,在文殊菩薩會中發無上心,斷了煩惱,成就戒定慧三學,老師再讓他出去參學。五十三參就是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參訪到最後一位善知識普賢菩薩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即是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他一生圓滿了。諸位要把四弘誓願,把菩提心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就是講這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