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七願,願我剎土中菩薩,受持經法,諷誦宣說,必得辯才智慧。不得是願,終不作佛。(衣食自至願)
第三十八願,願我剎土中菩薩,能演說一切法,其智慧辯才,不可限量。不得是願,終不作佛。(應念受供願)
【我作佛時,生我國者,所須飲食,衣服,種種供具,隨意即至。無不滿願。十方諸佛,應念受其供養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】
這一段有兩願:「衣食自至」,「應念受供」。人生到這個世界來幹什麼?來造業,來受業報。從前造的業,現在來受報;受報的時候再來造業,來世受報,比這一世還要苦。忙忙碌碌,空過一生。你說這多麼冤枉啊!所以一定要覺悟。忙碌最大的理由就是衣食住行。在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事情阿彌陀佛替我們解決了。阿彌陀佛從前遊歷、參訪、考察、觀光時,看到許多世界的眾生為了衣食一天到晚在忙碌,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思衣得衣,思食得食,衣食住行從此不要 操心了。想吃什麼來什麼,吃完了,不要了,就沒有了,不 要去洗碗洗碟子,收拾等等,統統不要。想要,天上就飛來了;不要,就飛走了。你看這個多自在啊。想穿什麼衣服,衣服已經在身上了。不要去買料子,不要去裁縫。這麼好的 地方,你要不要去呢?還有人喜歡珠寶,帶在身上珠光寶氣。西方極樂世界,一動念頭,珠光寶氣都在身上了。而且那 個寶才叫真正的寶。我們這個世界的金銀珠寶在西方極樂世界沒人要。你看黃金,大家認為不得了啦,西方極樂世界黃金是鋪馬路的,誰拿鋪馬路的東西戴在身上,那多難為情啊 !寶石、翡翠、瑪瑙等等,在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建築材料。那裏街道、宮殿都是七寶造的,游泳池都是七寶的(他們叫七寶蓮池)。因為我們這裏太稀有,所以大家認為是寶物,非常珍貴。西方極樂世界這些東西一文不值。這個我們要覺 悟。喜歡珠寶,憂慮衣食住行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解決了。從此以後,再也不要為這個操心了。你看,這個多自在呀!我們曉得了這個好處,就要認真、努力地去念佛,這絕對不是阿彌陀佛在那裏誘惑我們。《金剛經》上講,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(跟事實一樣,不增不減)、不誑語者、不異語者,句句都是真實話。我們如果不相信,過失在我們,佛沒有過失。相信的人就有福了。這是「衣食自至願」的意思。
「供佛之願。」佛是無上正等正覺,我們應當親近他,學習他。那就應送一點供養。用什麼東西供養呢?你想供給佛的禮物隨心所欲。想用什麼供養,這個供具已經在手上了,呈獻給佛。這個供具隨念變化所得。十方諸佛接不接受呢?接受。我們有這個信念供佛,佛應念接受。我們現在在佛像前 供養,他接不接受我們不曉得。說實在話,我們的心不清淨 ,佛就不接受。比如說我們今天以香、花、水果來供佛,希望佛保佑我發財,你說佛接受不接受?這個條件很苛刻,佛不敢接受了。為什麼呢?接受你供養,要保佑你發財,佛不 願保佑你發財,所以也不接受你的供養。所以供佛要用清淨心,不能有任何條件。附有條件的供養,佛是不接受的。你供養神,神會跟你講條件的。但佛菩薩、阿羅漢不會跟你談 條件,就連真正修行的出家人,也不會接受你有條件的供養。因為有條件,心就不清淨,這是不如法。如法的供養,是 無條件的。
這一段文包括第三十七、三十八兩願。三十七是「衣食自至願」。特別在娑婆世界,無論古今中外,我們都感覺到生活相當的辛苦,衣食不容易。佛法裡常說「法輪未轉食輪先」,如果生活不安定,對於修行會有很大的障礙。凡夫畢竟是凡夫,如果明天沒得吃,要是說情緒心理毫不受影響,那是相當有功夫的人,普通人決定做不到。佛陀在世的時候,生活方式是乞食。當時在家的信徒、社會大眾,對於出家修行人都非常尊敬,知道供養。雖然如此,還有托不到飯,托空 缽回來的。這是從前的生活方式。
佛教傳到中國來,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跟印度不相同。中國人把「乞食」看得很低、很賤。尤其是中國的帝王,派遣特使 到印度、西域,禮請法師到中國來弘法,怎麼能讓法師到外 面托缽乞食?在中國習慣上,這是決定行不通的。那有帝王的老師上街去要飯,皇帝不被人罵死!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之 後,這一種制度就廢除了,法師們接受國家的供養,由當時 帝王大臣們供養。以後佛教正式傳入中國,而且在中國發揚光大,多數的道場都是國家建立的,也有一部分是大富長者 們奉獻的,所以寺院都有寺產。寺院有田地、有山林,田地 租給農夫去種植,寺院收租。因此,出家人的生活非常安定。即使這個寺院住幾百人、幾千人,生活都相當安定,他們 才能專心修道。
我們看看現代的臺灣,少數幾十年、幾百年以前的古道場有產業,這種道場現在幾乎沒有了。新建的道場,當然更不必 說。沒有恆產,寺院的經濟要靠信徒。寺院沒有固定的收入 ,所以法會、經懺佛事很多。諸位想想,這些事必定耽誤修學。如果寺院經濟制度不健全,對於修學會產生很大的妨礙 ,這就是「法輪未轉食輪先」的道理。
西方極樂世界,大概阿彌陀佛參觀考察十方諸佛剎土,修行人都有這樣的憂慮,所以他對於物質生活的供養,設想得非 常周到,修行人所需要的『飲食、衣服、種種供具』,物質 生活所需要的一切,『隨意即至』,都具足。這是助道之緣殊勝,沒有欠缺。『無不滿願』。你所需要的東西,西方極樂世界都有,隨念現前,思衣得衣,思食得食。
也許有同修看到這段經文,就產生疑問,西方極樂世界還有飲食?飲食是五欲之一。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有五欲還比不上色界天,西方世界有什麼殊勝之處?好在經文後面,釋迦牟尼佛有詳細的說明。飲食的需要,大概是剛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沒幾天的眾生,因為他有這個習氣,只要這個念頭一動,飯菜就擺在面前。他們見到、聞到,又想到我現 在已是菩薩,不需要了,立刻就沒有了。這是欲界眾生初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習氣未斷,還有這些事情。實在講,決定不需要。我們這個世間初禪天人就不需要飲食,禪悅為食!何況西方極樂世界?這就說明你的習氣帶到那邊,只要一起念,自然就都能現相,何況其他,我們心中所需求的,那有不現前的道理。
『十方諸佛,應念受其供養』,這是第三十八願。說到「十方」,就是普供。我們在這個世界遇佛不容易。別說遇到佛 、遇到羅漢,在今天甚至於遇到一位真正修道的人都非常希有,都很難得。所謂可遇不可求,那裡能供養到真佛?到西方極樂世界,每個人都有能力、都有機會普供十方諸佛,一尊佛都不會漏掉。
供佛當然會聞佛說法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供佛必然得到佛的加持。實在說,佛為我們說法,佛護念我們,就是加持。或者是自己功德圓滿,深深顯示生佛不二,感應道交。供佛一定會念佛。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佛一定攝受。大乘經上常說,「頓修、頓證,因果同時」。願文明白的告訴我們,「 十方諸佛,應念受其供養」,這是修學第一殊勝的因緣。若不是彌陀弘願的加持,我們怎麼能做得到?十方世界菩薩、聲聞看在眼中,實在是羨慕到了極處。他們做不到,極樂世 界的菩薩能做到,顯示出極樂無比的殊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