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》第二十八願,國無不善願;第二十九願,住正定聚願;第三十願,樂如漏盡願
第二十八願,願十方無數世界諸天人民,聞我名號,燒香散花,然燈懸繒,飲食沙門,起立塔寺,齋戒清淨,益作諸善,一心繫念於我,雖止一晝夜,亦必得生我國。不得是願,終不作佛。
第二十九願,願十方無數世界諸天人民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。十聲念我名號,必遂來生,惟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不得是願,終不作佛。(五逆者,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也。)
第三十願,願十方無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蝡動之類,前世作惡,聞我名號,即懺悔為善,奉持經戒,願生我國。壽 終不經惡道,徑遂來生,一切所欲,無不如意。不得是願, 終不作佛。
第三十一願,願十方無數世界諸天人民,聞我名號,五體投地,稽首作禮,喜悅信樂,修菩薩行,諸天世人,莫不致敬。不得是願,終不作佛。(五體者,頭及兩手兩足也。)
【我作佛時,國中無不善名。所有眾生,生我國者,皆同一心。住於定聚,永離熱惱,心得清涼。所受快樂。猶如漏盡比丘。若起想念,貪計身者,不取正覺。】
這一段有四願,相當明顯。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沒有三惡道,連惡道的名字都沒有。《阿陀佛經》裏可以常常讀到,四十八願也是這麼講的。可見得這是真實的,絕不是想像,不是虛構的。
「所有眾生,生我國者,皆同一心,住於定聚。」這兩句話很重要。十方世界,無量無邊眾生,包括菩薩(因為除了佛以外,九界都稱為眾生。)九界眾生用什麼方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呢?可以說統統都是用信、願、持名,這是淨土三資糧的三個條件,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。這是講的修因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「住於定聚」,定聚是講的果,意思是決定成佛,決定得善果。佛通常把一切眾生分成三類:定聚、邪定聚、不定聚。邪定聚就是說的盲修瞎練,不如理,不如法的修行。這種修行,縱然修很多苦行,經過很長時間的修行,後來得不到結果,這就叫邪定聚。像經典裏講的古印度的許多外道,他們能修到非想非非想天,這是我們娑婆世界二十八層天最高的一層,壽命八萬大劫。八萬大劫到了,他還要墮落,還要搞輪迴,沒有結果。他修的是四禪八定,不是沒有定,佛說他這種定是邪定聚,得不到正果,不能超越三界。另一種叫不定聚,這種人很多,那就看他的緣分了。他遇到正定聚人,他就學正定聚;他遇到邪定聚的人,就跟人家學邪定聚。三聚把一切眾生都包括了。西方極樂世界全是正定聚,決定成無上菩提。認真修學這個法門,確確實實能達到上述利益。
「永離熱惱、心得清涼。」這兩句我們讀起來非常歡喜,我們也想得到。究竟怎樣才能得到呢?簡單的說四個字:老實念佛。可是老實二字很不容易,我們學佛人所謂的功夫不得力,毛病就出在不老實。不老實問題就嚴重了,所以一定要老實。若想真正得到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,古大德給我們做了許多很好的榜樣,可惜我們不留意;也許知道了,沒有認真地去效仿、認真地去做到。所以,我們的修學儘管很勤苦,用了很長的時間,仍然得不到預期的效果。病根究竟在那裏?佛在一切大乘經典裏告訴我們,一切眾生所以不能得定聚,根源就在「我執」。我們起心動念,念頭一起來就想到「我」,從「我」這個念頭一發展就到了「我所有」──我所有的財富,我所有的金錢,我所有的地位,我所有的眷屬,這一大堆統統都來了。佛告訴我們:我執斷了才能出三界,才能證得阿羅漢果;法執破了,才能破無明,證得法身,成為法身大士。我、法二執是我們的病根啊!。怎樣才能把這個捨掉呢?捨掉要有學問, 要有功夫。學問是「看破」,功夫是「放下」。
相信中國學佛的人都念過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的宗旨就是破執著。經上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我們執著的「我」──我相是虛妄;「我所有」──我所有的這些相也是虛妄的。也許有人問,我所有是身外之物,說是虛妄,還可以通,「我」怎麼也是虛妄的呢?《金剛經》裏講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。」什麼叫有為法,你展開《百法明門》來看看。「有為法」裏邊講:八個心王是有為法,五十一個心所是有為法,二十四個不相應是有為法,十一個色法也是有為法。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它怎麼不虛妄呢?心法、色法統統是虛妄,你真能看破了,就會放下。我們現在為什麼對這個心、心所放不下?就是沒有看破,不曉得這些東西是虛妄,在這裏面產生妄想執著,這是生死輪迴的根本!如果不是佛給我們點破,我們自己要想覺悟,那相當不容易。這是佛對我們的大慈大悲,把這個事實真相一語道破。我們真正能夠把一切法捨棄掉,捨棄就自在。
現在的世間人不敢捨棄,他不敢捨棄的原因在那裏呢?不知道事實的真相,所以他不肯捨。比如財富,財富捨掉了,明天吃飯怎麼辦?一想到明天、明年、後半輩子,他就不敢捨了,堅固地執著了。世間人都認為這個想法、做法是正確的,對佛叫我們捨、叫我們要放下、要看破的話,產生懷疑。懷疑是五大煩惱──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──之一。所以我常勸同修念《了凡四訓》。把《了凡四訓》從頭到尾念上三百遍、五百遍(念三、五遍沒有用),你的心裏就會放光,會覺悟,就有膽子真正把它捨掉。其實是不是真的捨掉了?捨不掉!福報丟都丟不掉,你沒有福報想也想不到。你有福報,譬如說你有一千萬的財富,今天統統布施掉了,過兩天財富又來了,來的時候總會多一點,好像利息一樣。
中國人自古以來供的財神是范蠡,他是春秋時越王勾踐的大夫,非常有智慧,也很能幹。他幫助越王復國以後,就改名陶朱公,棄官經商去了。沒幾年就發了大財。發財後他就把全部財富統統布施給了窮人,然後再從頭做起,沒幾年又發了,發了又散了,三聚三散。他不講究個人享受,而讓大眾共用其福報。這是商人的模範,有財富的人都應向陶朱公學習。他的做法跟《了凡四訓》完全相同,跟佛法的教訓也完全符合。那時佛法還沒傳到中國來,中國的聖賢已經做到了。所以,命裏有財怎麼丟也丟不掉,命裏沒財怎麼保也保不住。你命裏沒有財,那些東西不過是給你看看而已。看看也算財富的話,那麼我說我的財富是世界第一啦。世間人就這麼迷惑、顛倒、固執,點都點不醒啊!所以,不讀佛經確實不開智慧啊!開了智慧就不一樣,就能真正斷煩惱(熱惱就是煩惱),清涼自在如漏盡(煩惱永遠斷乾淨)比丘。可見,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是非常美好的!
這一段裡共有四願,從第二十八到第三十一願。第二十八是「國無不善願」。我們在《阿彌陀經》裡也看到「其佛國土,尚無惡道之名」,跟這一願完全相應。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沒有惡趣,惡趣的名字都聽不到,所以稱為極樂世界。從這些地方,我們能體會到一些。
從第二十八願至三十八願,說明西方世界眾生之緣,顯示極樂世界的眾生,無量功德,自在受用,成就極樂名號所含的真實義。下文是第二十九「住正定聚願」。
『所有眾生,生我國者』。這裡沒有差別,無量無邊的世界,九法界眾生,往生到極樂世界,皆是平等的成就。這是極樂世界第一功德,『皆同一心,住於定聚』。什麼是「定聚」?佛在經上把一切眾生,常用分類的方法來解釋,所謂「四聖六凡」,這是分類的方法。二乘、三乘也是分類的方法。《仁王經》把菩薩分為五忍,亦是分類的方法。《華嚴》將菩薩分為五十一個階級,也是分類的方法。佛在經上也有將一切眾生從修行成果上分為三類:一是「正定聚」,一是「邪定聚」,一是「不定聚」。這也把九法界的眾生,包括盡了。什麼是正定?正定就是他修學得如理如法,方法與理論相應,必定證果,決定有成就,就是「正定聚」。
我們念佛要像大勢至菩薩一樣,「淨念相繼」。中國祖師常講老實念佛,老實的標準就是淨念相繼。什麼是「淨」?你有懷疑就不淨,有疑心、有夾雜就不淨;必須做到不懷疑、不夾雜。相繼是不間斷。這一句佛號,果然做到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才是正定聚。因為你決定成就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品位高下,就看你念佛的功夫,你真正能斷多少煩惱;但是決定伏煩惱,決定往生。一個人起心動念,一個念頭接著一個,念頭都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沒有第二個念頭,決定伏住煩惱,所以往生凡聖同居土,決定可靠,沒有懷疑。功夫深一點的人,見思煩惱斷了,就生方便有餘土。功夫再深一等的人,能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就生實報莊嚴土。所以,西方世界四土、三輩、九品,要看你功夫的淺深。這是正定聚,決定證果。
佛法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只要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學,都能得到結果。但是任何一個法門,原則都是「專」,專精而不能夾雜,夾雜就錯。果然不夾雜,那真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一個法門就是無量法門,無量法門就是一個法門。我們念這句「阿彌陀佛」,這一個法門就是無量法門。
如果你參禪、參話頭,或者觀心,這一個法門,也是無量法門,決定是圓融含攝的。因為他得到清淨心,清淨心中一念不生,所有法門都放下。心裡若起一個分別心,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都掌握不到,都抓不到,所以最忌諱的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《華嚴經》上,佛把眾生的病根說出來,「但以妄想、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所謂「證得」就是指清淨心。所以,你要想真正證得,一定要正定聚,把心定在一門上,定在一個法上,就正確。不管那一宗,那一派,不管你學什麼樣的經論,只要把心定在一門,決定成就。這個原理通一切宗派,通一切法門,決定不能懷疑。
第二、「邪定聚」。邪定聚指修行決定不能成就。他有沒有定?他也有定。定裡有摻雜,或者有疑慮。雖有定,還有妄想、執著。像世間的四禪八定,出世間的九次第定,都有妄想、執著。如果沒有妄想、執著,阿羅漢、辟支佛怎麼不能明心見性?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,二乘人、權教菩薩,我執雖亡,法執猶存。你就曉得法執,還是屬於妄想、執著。比起凡夫,他們執著輕,我們凡夫的妄想、執著重,可是他還是沒有辦法明心見性,道理在此。這是邪定聚。所以在楞嚴會上,佛看二乘人都是外道,邪知邪見。這一種稱為「門內外」,是佛門以內的外道。
我們在唯識經論裡講的「同生性、異生性」,同生性是正定聚,異生性就是邪定聚,或是不定聚。什麼是同生性?轉八識成四智,用四智而不用八識,這是同生性。跟諸佛相同,用的是真心,不是妄心。以本經經題來講,所用的是清淨平等覺。異生性是用妄心,不是真心。他用的是八識、五十一心所,跟佛用心不一樣,稱為異生性,決定不能成正果。證果的標準,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圓教是初住菩薩以上,別教是初地菩薩以上,這是正果。邪定決不能成正果。
第三、「不定聚」。說他不定,就看他遇緣。他要遇到緣殊勝,遇到正定的緣,他就學正定;他遇到邪定的緣,他就學邪定。有勝緣,他會開悟,會證果;沒有勝緣他就不能開悟,也不能證果。善知識是緣,我們今天講老師。遇到真正高明的老師,這是第一勝緣。第二勝緣要有真正的同參道友,對我們有利益的同參道友,而不是損害修道的緣。第三種緣就是修學的環境。小的環境是道場,大的環境是我們居住的地區。社會環境也要殊勝,沒有障礙,這樣才能成就,才容易成就。佛講這三聚:正定聚、邪定聚、不定聚,也把一切眾生都包括了。
在此地看到,西方極樂世界全是正定聚,因為決定一生圓成佛道。只要往生極樂世界,即使是下下品往生,也圓證三不退,這就是說明「正定」,決定圓滿證得三不退。這一願,也可以說是很具體的顯示出來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退的密意。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是主要原因。同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最低限度,你自己已經修得「一心」。我們講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不容易得到。我們今天果然死心塌地一門深入,將這一句佛號貫徹到底,就是一心。我不想再學其他的法門,我就這一門深入,這就是一心。一心稱念彌陀名號。經文上,『皆同一心』,一心是沒有二念。有二念就不是一心,心裡起個念頭就不是一心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是阿彌陀佛,那是觀世音菩薩,已經是二心了。所以,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名號,形象完全平等,就是讓你在那個世界,一天到晚、一年到頭,一念都不生。下四句是第三十「樂如漏盡願」。
『永離熱惱,心得清涼』。前句是離苦,後句是得樂。怎樣才能離煩惱?熱惱就是煩惱。人在煩惱的時候,火氣就往上升;心無染著,就離一切煩惱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都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上教須菩提尊者,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弘法利生,去幫助別人。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這是釋迦牟尼佛傳給須菩提尊者,也是傳給所有的弟子們。你們要發心弘法利生,必須要接觸大眾,乃至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點點滴滴皆須遵依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,你就不會生煩惱,而常生智慧了。
佛在經上曾講過一個小故事,舍利弗是小乘人,有一天他發了大乘心要學普度眾生,要行菩薩道。利天人知道了,就變化成一個人,在路旁邊哭。舍利弗行菩薩道,找到了對象,沒有想到這位天人是來考他的。舍利弗就問他,「你為什麼哭?」他說,「我家裡有人生病,藥都齊了,就是缺少藥引子,病是沒有救了!」「你要什麼樣的藥引?」他說,「需要阿羅漢的眼睛作藥引。」他聽了之後,心想自己正是阿羅漢,沒錯,是找到對象,要行菩薩道!怎麼辦?他就把眼睛挖一個布施給他。結果那個人就說,你是好心阿羅漢,但是你錯了,我要的是右眼,你挖的是左眼,這沒有用處。舍利弗想想,還是得修學,再把右眼挖給他。那人接過去聞了一聞,說,「這眼睛太腥太臭了!」往地下一丟就走了。舍利弗於是就退心,歎菩薩道難行!
難行在那裡?外著相,內動心,佛不是明明教你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。所以,這是裝不來的,勉強學,學不來,要真正的功夫,才能永離熱惱。當然這事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很難。要怎麼樣做?難行能行,慢慢的學,逐步逐步放下,一下子放下做不到。先從那裡放下?先從身外之物練習放下。身外之物包括錢財、珍寶、產業:::。能放下你所愛好的身外之物,逐漸逐漸的放下。
過去章嘉大師教我學布施,最初怎麼布施?把自己用不著的,多餘的物品送給人。原來沒有學佛的時候,不喜歡的物品也不會輕易送給人的。以後更進一步,不喜歡的自己可以留著用,喜歡的送給人;新的送給人,舊的自己用。從前是新的自己用,用舊了才送給人,此時就進了一大步。再進一步,這東西我只有一樣,心愛的也能割愛,也不吝嗇。逐漸逐漸的去學,要認真去學,要一年比一年進步。可是單單修施捨,若不學看破,施捨是很難過的。看破是智慧,所以智慧要天天增長,這樣施捨之後心裡會有法喜,會很歡喜,不會捨得很難過,很後悔。這就是永離熱惱的祕訣。
你們想把煩惱都捨掉,不認真的學,你的煩惱捨不掉。要知道,煩惱是非常可怕的,它是六道輪迴的根本。只要有煩惱存在,就有六道的事實,反之,就沒有六道。你要想了生死出三界,非斷煩惱不行。『心得清涼』。於一切法,不分別、不執著,就清涼。
現在這個世界,幾乎每一個國家地區都在談環保,如何保護一個乾淨的環境。佛陀在三千年前就講究環保,不過沒有用現在這個名詞罷了。整個佛法就是保護心地的清淨。心清淨,身就清淨;身心清淨,環境就清淨。環境是依報。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,所以保護自己的清淨心,平等心,非常重要。
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永離煩惱,心得清涼。這種清涼快樂,我們說不出來,也沒有法子體會,佛經上常講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。你不去嚐一嚐,怎麼曉得它的冷暖?你今天用溫度計去量,量多少度,每個人冷暖的感受不一樣。佛法講的境界,必需自己去體會,去親證。
「漏盡比丘」就是阿羅漢,見思煩惱斷盡了。此地所講的漏盡比丘,是不是小乘阿羅漢、辟支佛?決定不是。因為本經不是小乘,就要用大乘的標準。大乘漏盡,是法雲地的菩薩,是一般經上講的大乘阿羅漢,或者稱為大阿羅漢,不但斷見思煩惱,斷塵沙煩惱,無明也將要斷盡了。十地上面就是等覺,就圓滿成佛。十地菩薩,法雲地的菩薩稱為大阿羅漢。此處的漏盡比丘,就是法雲地的菩薩。這個說法才真正是極樂境界。如果講小乘阿羅漢,西方極樂世界所受的快樂,是很平常的,一點都不希奇,不值得十方諸佛讚歎。如果說所有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像法雲地菩薩,那是不可思議,無比的殊勝。這與經義才能相應,與極樂才相應。
『若起想念,貪計身者』,這兩句是第三十一「不貪計身願」。『不取正覺』是四願的總結。
《金剛經》說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「想念」是心法;「計身」是色法。心法與色法,皆是有為法。有為法都不是真實的,都是虛妄的,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講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事實真相如是!佛才教我們要永離二執:我執、法執。起想念是法執;貪計身是我執。兩種執著,西方極樂世界永遠不會有;我們這個世間有。這兩種執著是我們無始劫以來,生生世世的習氣,不知不覺自然就起來了,沒有辦法控制得住。我執不破,就出不了三界;法執不破,就不能見性。
我們冷靜的思惟,有什麼樣的方法,什麼樣的能力能破二執?不要說破二執,破法執的人決定破我執,破我執的人不見得破法執。有什麼能力破我執?如果沒有能力破我執,不管你修什麼法門,都出不了三界。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。
在一切法門裡,念佛法門顯得特別殊勝。殊勝在那裡?這個法門不破我執也行,所謂帶業往生,橫超三界。它的條件就是「信、願、行」,就是「老實念」,這個容易!雖容易,我們偏偏不肯做。很想做,又做不來,總是間斷、夾雜、懷疑。何以懷疑,連你自己都不知道。自己認為已經不懷疑,可是在言談裡,在思想裡,在表態上,常常還想著禪宗、密宗、持戒、持咒,或者世間名利,這些都是懷疑的現象。如果不懷疑,腦子裡那裡還有這些妄念。疑心沒斷,心不清淨。
《金剛經》說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實相是什麼?老實念就是實相。大勢至菩薩講的「淨念相繼」,就是實相。我們最近在《疏鈔演義》裡所讀的四種念佛,持名與實相,徹前徹後!由此可知,不用念佛法門,你就要破我執。破不了我執,能出三界了生死的,只有老實念佛這一條路,沒有第二條路。所以,念佛法門能普度九界一切罪障深重的眾生,平等得度,平等成佛。因此,念佛法門才被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讚歎,有它的道理。我們曉得,真正兩種執著都斷盡的,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。末後一句「不取正覺」是總結四願。四願都圓滿實現,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示現成佛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