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第二十一願,願我剎土中人,得他心智,知百千億那由他世界眾生心念。不得是願,終不作佛。


【我作佛時,十方眾生,聞我名號。繫念我國。發菩提心,堅固不退。植眾德本。】 


「植」是培植,也就是培養。「德本」是世出世間,萬德之本,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。一心繫念,一心稱念阿彌陀佛,就是「植眾德本。」因為,十方三世、一切諸佛,都是念佛成佛的。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淨宗法門不是從修因證果,這是它特別之處,它一開始所修就是從果上下手,不是從因上下手。八萬四千法門是從因上下手,修因證果。念佛法門,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本覺,就是果。能念之心是始覺,所念之佛號是本覺。所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。相應是始覺和本覺,始本不二,就叫做究竟覺。這是它與其他所有法門不相同的處所。這個諸位要理解,理解以後,你對這個法門就不會有迷惑,就會死心塌地去修行。這一生當中不但有成就,我相信品位一定也相當的高。


這一段在整個願文裡承先啟後,可以看作是第十二願到第二十願的總結,特別增強我們的信願。『十方眾生』,自然包括我們自己在內。『聞我名號』是信解,『繫念我國』是願行。 


我們在前面曾經跟各位談過,念佛的人很多,但是對於名號功德知道的人不多。要怎樣才知道名號功德?這一本《大乘無量壽經》就是名號功德的註解,你把這一部經徹底明瞭了,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對於持名念佛往生不退成佛,才真正有信心,所以信是從解來的。如果沒有解就信,這是迷信。因為對於事理完全不知道,就相信,但是迷信裡也附帶條件—佛不妄語。我相信佛的人格,佛說話我相信,這樣的信是有條件,還不算迷。 


雖然理事不知道,我相信佛的人格,佛教我們不妄語,他一定不欺騙我們,這樣的信是「正信」。正信是信佛,但是理事還沒清楚。理事搞清楚之後,即是「真信」,比正信還要進一步,真的相信。如果在行持裡真正體驗到這個境界,那是真正的真信,是證明了佛所說的。由此可知,三福裡「讀誦大乘」多麼重要,不能輕視。 


我念這句「阿彌陀佛」就好了,何必還要讀經,何必還要聽講?如果不聽經,不聽講,你學老太婆、老阿公那種方式,死心塌地念到底,那是正信,沒有問題,能成就。如果做不到,你還有懷疑,還有業障,還會被外面境界動搖,換句話說,非讀誦大乘不可。 


不需要讀誦大乘的,佛法裡講,只有兩種人。一種是上上根人不需要,因為他們聞佛說法,就大澈大悟,一點問題都沒有。一種是下愚,他不想理解,佛說的他相信,絕對不懷疑,他不需要聽道理,他不要麻煩,簡簡單單一句彌陀念到底就好。這兩種人決定成就。難在既非上根又非下愚,這種人難辦,所以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都是為這種人。上智跟下愚好度,幾句話就解決了,他們就成就了。佛講千經萬論都是為中根人說的,這就說明讀誦大乘非常重要,你才真正體會到名號功德。唯有理事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死心塌地發願念佛,這才是「繫念我國」。現代人講的知識分子,如果不把真相搞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是很難相信,很難接受。 


我自己本人就是所謂的知識分子。我算是很幸運,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。我搞了三十多年才搞清楚,真不容易。還有許多人搞一生都沒有把事實搞清楚,換句話說,對念佛半信半疑,這一生就很可惜。 


『發菩提心,堅固不退』,一心一意求生淨土,除求生淨土之外,決定沒有第二念,這才是堅固不退。『植眾德本』,德本是什麼?就是一心念佛。一心念佛是萬德之本。種植是比喻,就是前面所講的晝夜不斷。「一心念我,晝夜不斷」,就是植眾德本。『至心迴向』,這是真心,真誠之心,一個方向一個目標。 


『欲生極樂,無不遂者』,沒有一個不滿願,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,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,萬修萬人去。要用這樣的心態來修行,才是萬修萬人去,這要搞清楚。如果不是用這樣的心態念佛,就不能去。你可不能怪佛,佛在經上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不能把他的意思曲解了。 


因此,大家在一起共修,一定要明瞭,我們要成就自己,要成就大眾,這就是無量功德。決定不可存一個念頭,破壞自己,又破壞別人,你存這樣的心,決定墮阿鼻地獄。這是個念佛道場,淨宗道場,你到這兒來幹什麼?你是到這兒來成佛的,還是到這兒來準備墮地獄的,先要搞清楚。 


同修多了,龍蛇混雜。真修的人多,福報大,只有少數害群之馬,多數還不會受大傷害。如果真修的人少,問題就嚴重。這種脆弱的道場,一定會被擾亂,被破壞,罪過就無量無邊!所以我跟道場同修們說,我們道場很小,有時候有人想到我們這裡來掛單住幾天,住兩三天還可以,如果是住一個星期、兩個星期,萬萬不可。原因在那裡?他在外面帶了這些習氣,時間久了,我們這邊信心不堅固的同修會受他影響;信心堅定的同修,不會受他影響。這絕對不是不慈悲,是要保護大眾的清淨心。 


古時候的道場,每一處都有他的學風、道風,就是專修專學。如果你跟他們不是志同道合,決定不能入他們的道場,入他們道場是破壞道場。譬如,這裡是念佛道場,你是學禪的、學密的,你要進來,在這裡勸人學禪,又勸人學密,這就不得了。 


我們圖書館在前些年,男眾有好幾位。懺雲法師有一個徒弟也在此地,以後廣定法師送了一個徒弟來。廣定法師是學密的,他把這個徒弟送來,叫他來跟我學顯教,十年之後再回去學密。有這麼多年輕人來了,而且都相當優秀,所以館長就發心,計劃辦個小型佛學院來成就他們。那曉得廣定法師的徒弟來了之後,不到一個星期,勸大家念咒,勸大家參禪,一下子把我們道場就搞亂了,我們很為難。大概是護法龍天顯聖,不到一個星期,三個人都走了。 


正法道場必蒙諸佛護念,龍天保佑。你只要在這裡起一個惡念,想破壞道場,自然有護法神遷單,這是真的。護法神遷單,你在這裡住不下去,你住在這個地方混身不舒服。三個都走了,道場恢復太平。所以,每一個道場有它獨特的道風與學風。 


我們加入一個道場,一定是我們的目標相同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的志願相同,弘揚淨宗,勸人念佛,幫助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同心、同願、同德、同行,這是和合僧團。我們中國古來的祖師大德勉勵出家人,內養五德,外修六和。內是個人要修五德,這是自身的莊嚴;外面是跟大眾相處,要修六和敬。這個僧團才是福田,才有護法神保佑,諸佛菩薩護念。這樣的道場非常希有,非常難得。因為難得,所以黃念老就告訴我們,同修貴精不貴多。精是真正志同道合,兩三個人、五六個人不少!覺明妙行菩薩的道場只有十二人,慧遠初祖的道場也只有一百二十三人。 


四個人在一起,就成為一個僧團,不要多!絕對不可以讓與我們的見解、思想、願望、修行目標不相同的人加入,決定不能共處。他修禪的,找幾個參禪的同修,我們盡心盡力財供養、法供養布施給他,幫助他,但是決定不能在一起共修。幫他建立道場,是很大的功德。他修密,我們幫助他建密宗的道場,因為所有宗派都是佛說的,都是正法,都不是邪法。我們彼此互相讚歎,互相幫助,可是修行一定是幾個人共同修學一個法門,決定不能擾亂。就像一所學校,有許多科系,都是一個學校的學生,科系不相同。你在這個科系念書,決定不可能捨棄這個科系,去聽別的科系的課程,這是不許可的,決定是擾亂,決定不能成就。你是學土木工程,他是學醫,你勸他不要學醫,也學土木,這成什麼話,這就把學校搞亂。世間法尚且不許,何況佛法? 


佛法修學的要領沒有別的,不管你依那一部經、依那一部論、依那個宗派法門,要專,要精,這就對了,你才會有成就,這才真正值得讚歎。這些都是「植眾德本」,眾是眾多。這是總結,應有這樣的心態、行持來修西方淨土,決定成就。 


【至心迴向。欲生極樂,無不遂者。若有宿惡,聞我名字,即自悔過。為道作善。便持經戒。】 


依照這個方法、理論去修學,沒有一個不稱心如意,人人得生。「若有宿惡」,宿惡是過去生中或現在世我們造的很多惡業。「聞我名字,即自悔過」。知道自己造作了惡業要悔改,要改過自新。這一段著重在懺悔往生。「為道作善,便持經戒。」這一句就是教給我們懺悔的具體作法。我們怎麼懺罪,怎麼改過?你要為道,你要做善。為道是求慧,作善是修福。換句話說,我從今以後,念念之中,時時刻刻,我要求慧、求福,修慧、修福。福慧怎麼修呢?佛告訴我們「便持經戒」。你要受持經典,嚴持戒律。受持經典是修慧,嚴持戒律是修福。福慧雙修,佛用四個字就把方法告訴我們了。如果你要更詳細瞭解,請看本經第33章到第37章,這是世尊詳細為我們解說這句話。


我們這一生所造的,過去生生世世所造的,都是『宿惡』。從這一段文,我們能看到名號滅罪功德不可思議。 


清朝乾隆時候,有一位慈雲灌頂大師,著作很多,收在《續藏經》裡。他有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的註解,題為《觀經直指》。民國初年也有一位慈雲法師,這一幅對聯就是印光大師送慈雲法師的,上款落的有名字。是不是那位慈雲又來了,我們不曉得。慈雲灌頂大師在《觀經直指》裡明白的開示我們,「所有一切經法消滅不了的業障,這一句名號悉能消除」。名號功德不可思議! 


『聞我名字,即自悔過』,注意「即」。換句話說,什麼是懺悔、悔過?念佛就是懺悔。不必在佛菩薩面前禱告,我過去做了什麼壞事,什麼錯事。你禱告一遍,就又作一遍,阿賴耶識裡又落印象,又造一次。不要再造了,念佛就好。所以,過去所造一切罪業,不要去想它,「想佛」、「念佛」,「即自悔過」。念佛就是悔過,不要再搞別的。這個道理很圓滿,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,唯心所造。大乘佛法決定不主張後悔,後悔一次就又造一次,再悔一次又造一次,這怎麼得了。你何必再去造,你造阿彌陀佛多好。念念想阿彌陀佛,念念作阿彌陀佛,這樣好!所有一切業障都消除掉,這個法門妙不可言。這就是念佛滅罪,念佛消災,念佛是真懺悔。實在講,知道的人也不多。 


從今之後,『為道作善』。「為道」,就是自行化他;「作善」是幫助一切眾生學佛,幫助夠條件的同修弘法。這人想發心出家,我們看看他確實因地很純正,有條件,我們要幫助他。看看他沒有條件,他出家會害佛門,害團體,我們就勸他不必出家,在家好好的修行。這都是作善,所以要有智慧觀機,恰如其分。出家之後,當然以弘法利生為我們一生的事業,可是不見得人人有這個條件。沒有這個條件的就退下來,做好內護,幫助道場。我們這個團體有一、兩個講經說法的,就成功了。大家護持他,幫助他。如果人人都想出來弘法利生,結果一個都不能成功。為什麼不能成功?弘揚佛法,講經說法要有上講台練習的機會,每個人都把時間佔去了。他雖有條件,因為沒有時間學習、沒有時間練習,有條件的人不能成就;沒有條件的,怎麼練也練不出來,結果這個道場一個人才都出不來。所以,自己應該怎麼做,心裡要明白。明白就是覺而不迷,不能迷惑顛倒。 


講台上講經跟台下服務,功德完全相等,這是平等法。所以,護持的人對於講經的同學不嫉妒;講經的同學對於護持的同學絕不傲慢,絕不敢輕視。這種傲慢、嫉妒是人之常情,這是大煩惱,沒有法子避免的。真正明理,心開意解,才能把這個煩惱伏住。我們看《六祖壇經》,五祖傳法給六祖,寺裡的大眾沒有一個心服的,要想方法把衣缽搶回來,把惠能害死。嫉妒障礙,人之常情!我們生在這樣一個時代當中,說實在話,大眾在一塊兒相處,沒有嫉妒,到那裡去找,找不到!決定有嫉妒,決定有妨礙。這就是天天要講經,天天說法,天天勸導,使他自己明瞭,覺悟,知道嫉妒障礙是墮地獄的業因,不要在這個道場住了幾年,最後往生到地獄去了。 


如果我不講清楚,不講明白,將來你墮地獄會埋怨我,你為什麼當時不講清楚,搞得現在這個樣子。我今天都講清楚了,你將來縱然墮到地獄,你對我沒話可說。我說清楚了,你沒有聽,沒有做,不能怪我。我樣樣講清楚,講明白,甚至於再三的講。我們道場同修發心護持的,對於發心講經的人,要看作自己的兒女,用這樣的心態去照顧他。發心講經的人,對於護持的常住工作人員,看作父兄,要尊敬。這個團體才能和睦,才能成就,才是六和敬的僧團。


 「為道作善」,我們只有一個目標,自己求生西方世界,團體弘法利生,把念佛法門、「淨土五經」發揚光大。縱然在這個道場裡燒飯、掃地、抹桌子,也是這一個目標,所以功德是相同的。在講台上講的也是同一個目標,同一個方向,這才是道場。如其不然,這個地方就不是道場。諸位同修們要知道,要記住! 


『便持經戒』,就是讀誦勸進。天天要念經,念經有兩個目的:一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。讀經不求解義,只是一句接一句的念,使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滲透不進來,就是把妄想、執著念掉,跟念佛號目標完全相同。為什麼對初學者提倡念經?因為你一打妄想,經就念錯,馬上就把妄想找出來。念佛號不容易,一面念佛號一面打妄想,你的佛號不得力。所以叫你先念經,念到心地清淨,念到功夫成片,才專念佛號。那個時候念佛號,一念相應一念佛。所以,這是過渡時期接引的方法。念經第二個目標是依教修行。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、看法、作法,到底那些是善的,那些是惡的,經典為我們說出來。經上講那些是善法,勸我們要做;那些是惡法,勸我們不能做。經念得很熟,一遇到事情,你就能立刻判斷是善是惡。是善就做,是惡就止,這就是修行的依靠。 


修行在那裡?在起心動念之處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。經教要是不熟,你依什麼修行?依自己的妄想修行,靠不住!你以為是善的,說不定是惡;你以為是惡的,說不定是善。你把是非善惡都搞顛倒了,所以要依經典上的教訓,來修正我們的見解、思想、行持。讀經是這兩個目標。這是「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所以「便持經戒」一句,包括三福末後的兩句。 


「願生我剎。命終不復更三惡道,即生我國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」  


這樣的人果然懺悔,修慧修福,那麼,他臨命終時絕對不會因為惡業相牽而墮三惡道,絕對不會的!那時佛來接引,他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

這一句是這一願的主旨,命終之後,絕對不會再墮三惡道。這話必須加以解釋,因為前面曾說「願生我剎」,他已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怎麼會再墮三惡道?這是說,通常一個罪業深重之人,必定墮惡道;因為他念佛,依照《無量壽經》的方法來修行,發願求生淨土,雖然造很重的罪業,照《觀經》上講,造五逆十惡這樣重的罪,都不墮三惡道,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前面第十八願說「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」,主要的一句是在「誹謗正法」。你對這個法門不相信,當然要墮。如果你對這個法門深信不疑,再重的罪業,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。所以,一定要在修學的過程中,徹底了解明白,知道自己要怎樣修,這才是真正要緊之處。 


【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】 


如果這一願不能圓滿的話,阿彌陀佛誓不成佛。他現在在西方世界成佛已經十劫,可見這一願也兌現了。這是四十八願裡的第二十一「悔過得生願」。 


在此處,我還有幾句話要補充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兩種方式:一種是積功累德,依教奉行的;一種是臨命終時念佛懺悔往生的。把這一願與第十八願合起來看,是臨終懺悔往生的。這有兩種情形:一是他有宿惡,在臨終時候才聞名;一是在平常作惡業的時候聞名。平常造作很多惡業,現在聽到阿彌陀佛,能夠信受奉行,改過自新,這是這一願包括的。平常造作惡業,沒有機會聞到佛法,到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勸導他,他才聞到,立刻就能相信,發願求生,一心執持名號,也是悔過,為道作善往生的,即是十八願所說的。所以,包括的境界非常之廣。 


總而言之,一個人要天天都能覺察自己的過失,才是覺悟,佛門稱為開悟。今天一天都沒有過失,這是愚昧,是糊塗!怎麼會沒有過失?只有成了佛才沒有過失,等覺菩薩每天都還有過失,我們怎麼會沒有過失?知道過失是開悟,把過失改正過來是修行,是功夫。你要想有功夫,當然知過才能改;過失都不知道,從那裡改起?所以,我們做早晚課,早課是提醒自己,晚課是反省。我們晚課念《無量壽經》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,一面念,一面要依照經文隨文作觀,依照經文檢點自己的身心有沒有犯過,有過要改正,希望明天不要再犯。馬上就能改,這是修行。所以,念經念佛都還不是修行,改過自新才是修行。 


修行是從內心做起,形式是其次。《華嚴經》上不重視形式,重視在內心,這是大乘法跟小乘法不一樣。小乘重視在形式,論事不論心,所以小乘人不能明心見性。大乘人論心不論事,心地真正清淨光明,斷惡修善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genda 的頭像
    agenda

    agenda的部落格

    agen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