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故事出自於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,並節錄佛國禪師的華嚴經入法界品文殊指善財南詢知識圖讚,附增新編白話故事淺說與插圖,深入淺出,老少咸宜。

   眾生皆有佛性,但佛性不是佛,佛性能夠顯露才是佛。眾生雖有佛性,但沒有修練,是無法成佛。佛與眾生平等,是佛性平等,但眾生不是佛。佛是德行圓滿,習氣永盡,眾生還在無明之中,停不下追求的心。如何認識佛性?佛性是用八正道、三十七道品等一切善德修練出來的。眾生只認識「識」,不認識佛性;自己內部的佛性從來不去找,反而去追求生滅不實的幻境。眾生就是不認識佛性所以才不能降伏其心才會苦,眾生若沒煩惱,佛經就沒半字。佛經其實是在治病的,也是要叫醒眾生的心,看破世間的幻境,漸漸生起解脫的心--菩提心,修練佛性的定慧,解脫生死輪迴之苦。



   世人愛惜四大之身,肯定五蘊之心,不知四大歸色界生滅法,五蘊幻化無體相法,四大無主,幻境無性,正空平等,無相無願。無奈人生卻無法開悟而在幻境中執迷,以無限量之心理來爭取人上之富貴,但是富貴如夢,一旦無常萬事休。回想那麼短促的人生,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?難道只是個空洞的生命與草木同朽的活著嗎?若心性裡還有一些敦厚正直的善根,或許多少還能悟到世間無常,願意回頭照顧自己的德行,克服自已的欲習,當心不再隨色逐流,即能轉業,苦海若盡,就找到岸。心若清淨已不受四大五蘊的牽制,要能善用四大這個身體來照顧世間,用等心、悲心、虛空相心的智慧來教化世間,在苦中行已不覺苦,即是苦海已盡。



   華嚴經乃佛經中之最,暢一真法界之心,以心歸原--修自心文殊之慧,心造萬法--行自性普賢之德,無心之心會無性之性--泛不思議解脫境界毘盧性海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出自華嚴經從離世間品後的入法界品,以善財童子為機,敘述修行者如何為饒益一切世間,為救護一切眾生,為勤求一切佛法故.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在修行的過程中,善財童子又經過文殊師利菩薩指引,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,上至菩薩、比丘、比丘尼、婆羅門、國王、公主、居士、長者.下至一般的平民,有:廚師、設計師、航海家、商人、醫藥家、外道、老人、小孩等各行各業,念念不離菩提之心,恭敬親近善知識,廣學多聞增長智慧,不捨凡夫法等持佛法,不捨一切智心自利利他。上求佛道也成就自道,下化眾生也化自己,和光同塵也同塵不染,不二法世也自在佛世。



  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全部都是在開悟心的功課,這不是用意識的瞭解所能想出來的.而是要實體在生活裡訓練心的修行--隨時深刻的在心心深處清楚的調整自己內部的業,要心像明鏡一樣的知道「什麼可以做,什麼不可以做」的正念來保護自己的身口意業。佛經不是要教我們知識,而是要從我們修行裡面積聚這些辨識了然心向的實力,在日常中的每一個機會裡,堅念不忘心的端正清淨,等持佛性的智慧和慈悲,空、無相、無願隨順的任務一切功德,完成自已的菩提慧命。其實我們每天所發生的事情,若把它翻開來看,裡面全是佛法,如來因地法行就是要在生活中遍行的修行法則,行與如來相應的法。不要浪費每天有那麼多事情的機會來訓練「很有功德心、沒有所得心」的修持,隨時都依附著佛經的道理往正的、善的調整自己的心態,凡事端正、寬厚、內斂、謹慎、謙遜、忍耐、無著的處理,這就是在修練佛性,全然的特與佛性相應的法,回復佛性即得菩提。心清淨暢通了,你的智慧可以主持一切而不被無明習氣所害,你可能就是一個豐富圓滿的人生。


 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gen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