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四願,願我剎土中菩薩、聲聞,皆智慧威神;頂中皆有光明,語音鴻暢,說經行道,無異於佛。不得是願,終不作佛。
第四十五願,願他方世界諸菩薩,聞我名號,皈依精進,皆逮得清淨解脫三昧。住是三昧,一發意頃,供養不可思議諸佛,而不失定意。不得是願,終不作佛。(梵語三昧,華言正定。)
【我作佛時,十方佛剎。諸菩薩眾,聞我名已,皆悉逮得清淨,解脫,普等三昧,諸深總持,住三摩地,至於成佛。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,不失定意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】
這一段有兩願,都是特別照顧他方世界的菩薩們。要知道,十方世界的菩薩想聽到這個法門,也不是容易的事情,如果沒有這個緣分,這個福報,也是聽不到的。菩薩比我們聰明啊!聽到這個法門之後,他的成就也比我們殊勝。菩薩的悲願深廣,為了普渡眾生,寧願自己不先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也要替阿彌陀佛作接引工作,勸勉一切大眾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這種精神非常偉大,值得我們讚歎、佩服。對這些菩薩,阿彌陀佛神力特別加持他們,使他們的神通、智慧、道力一天天增長。聽了阿彌陀佛的名號,或是聽到《無量壽經》和《阿彌陀經》,他就能得到清淨、解脫。他的煩惱斷掉了,沒有任何人能夠縛住他們了。他所證的三昧,三昧就是得的定,這個定叫普等三昧,普是普通,等是平等。換句話說,他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裏面,用心是清淨、平等、普遍的,這叫普等三昧。「諸深總持」,「總持」就是總一切法、持一切義,這是這兩字的普通含義,在本經裏,「諸深總持」就是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他得到這個法門之後,永遠不會失掉,不但自己修,而且勸勉一切同修都修學這個法門,一直到成佛。這是「普等三昧願。」下面「定中供佛」,這是菩薩大願,對於一切諸佛沒有不尊敬、不羡慕、不學習的。我們羡慕諸佛,學習諸佛,先要供養諸佛。對上叫供養,對平輩叫結緣。剛才講過,要廣結法緣,將來才能廣渡眾生。因此他在「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」。天天去供養無量無邊諸佛,他不執著能供養的自己,也不執著我供養的諸佛如來,再不執著供養具,三輪體空,叫做定中供養。這樣供養,他還能保持三輪體空,保持身心清淨,「不失定義」。因為有很多菩薩一供養佛,佛對他一摸頂授記讚歎,他起歡喜心,定就沒有了。或者佛不讚歎他,他心裏就懊惱了,心裏想我供養佛,佛好像沒一點表情,心裏一難過,定也就沒有了。一起念頭,定就沒有了。供養諸佛「不失定意」,這一點很重要。
這是第四十四「普等三昧願」、四十五「定中供佛願」。前面四十三願是阿彌陀佛在因地裡,為普度十方六道眾生而發的。從四十四以後到四十八這五願,是彌陀為普度十方一切菩薩所發之願。往昔歷代祖師有說,這一法門攝化的範圍,上自等覺菩薩,下至惡道眾生。末後五願就是上自等覺菩薩。
『我作佛時,十方佛剎,諸菩薩眾』。這一句把盡虛空遍法界所有諸佛剎土的菩薩,無論是權教、實教,初信位到等覺位的菩薩,全部都包括。我們才能體會到,他的願力廣大不可思議。彌陀攝化眾生,是用平等的法門,決不是對凡夫要我們信、願、持名,對菩薩另外用一種修學方法,不是的。
我們在願文裡看到,跟度凡夫完全相同。願文說『聞我名已』,跟前面所說的完全相同。「聞」是菩薩三慧的聞慧;聞底下接著就有思,就有修。凡夫尚且如此,何況菩薩。菩薩修學這個法門還是信、願、持名。下文說他所得的利益。當然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修因,因圓果就滿。
唯獨信、願、持名這個因是圓滿的,所以果報就殊勝。如果他不是圓滿的修因,等覺菩薩、法身大士何必還要修學。怎麼曉得包括等覺菩薩?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文殊、普賢是最好的代表,他們在華嚴會上發願求生淨土。所以,此地「十方佛剎,諸菩薩眾」,包括文殊、普賢等。這個地方,我們要重視的就是修因。因此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!我們在講席中常常提醒同修的。
名號功德究竟有多大?我們要想真正理解,至少你須熟讀《無量壽經》,熟讀淨土五經。單單熟讀還不夠,必須要看古大德的註疏,才能稍稍體會名號功德,但是也只能體會少分;要想多知道一點,就要去念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因為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,換句話說,是《華嚴經》的精華、《華嚴經》的濃縮,詳細的都在《八十華嚴》、《四十華嚴》之中。這樣對於名號功德,才能認清楚一些,但是並不圓滿。
在我們這個世界講圓滿,必須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貫通,才曉得原來彌陀名號,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中心,所說的總題目。我們今天把經典的總題目稱為《大藏經》,這是當初中國人編輯佛經時取的名題。當然,編輯的人也不知道名號功德。如果曉得名號功德,整個《大藏經》就稱作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就是全部《大藏經》。你才曉得彌陀名號不可思議。
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,就是講一句「阿彌陀佛」;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為無量眾生講經說法,也不過是講一句「阿彌陀佛」而已。這事幾個人知道?就是夏蓮居居士所講的「萬億人中一、二知」。這個萬億人不是普通人,是萬億學佛的人,而且是對於佛教修學都相當有成就的人。像我們這樣學佛都不算數。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
六道眾生能聽到這個法門,是希有的因緣;十方菩薩有機會聽到這個法門,跟我們一樣的修,也希有。經上世尊明白的告訴我們,許許多多的菩薩想聽這個法門,沒有緣分,聽不到。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法門?是「一生圓滿成佛的法門」。你什麼時候聽到,就什麼時候成佛。我們今天凡夫位聽到,我們凡夫身就成佛;初住菩薩聽到,初住位就成佛;十地菩薩聽到,十地位就成佛;等覺位聽到,等覺位就成佛。換句話說,不聽到這個法門,等覺菩薩也成不了佛道。等覺菩薩不聽到這個法門能成佛道,文殊、普賢何必求生淨土?沒有這個必要。這樣仔細去觀察,仔細去較量,對於名號功德才能稍稍體會少分。
我們果然明白了,自然就死心塌地去念。今天我們念佛不能死心塌地,一面念佛還一面打妄想,什麼原因?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不知道這個法門之寶貴。說實在話,假如跟你講,你每天到某地方去,一天可以賺一百萬。你決定不會學佛,學佛不值錢!一天可以賺一百萬,就拼命去賺。誰能放著一天賺一百萬不要,跑到這裡來念阿彌陀佛?像這樣念阿彌陀佛,怎麼會念得成功?外面境界風一吹,你心就動。實在講,念佛不能成功,就是對名號功德不能夠徹底理解。下面講他殊勝的果報。
『皆悉逮得清淨』,就是說從初發心的菩薩,一直到等覺菩薩。六道從非想非非想天,下到阿鼻地獄,一個法門度盡了,都得到清淨。清淨就離一切染濁。這是我們今天每一個人都關心的事情,因為環境的污染太嚴重。
我們有沒有想到心理的染污、精神的染污、思想的染污、見解的染污,比環境染污還要嚴重,還要可怕!環境染污只是傷害我們的生命。生命死了,不要緊,四十九天又投胎,這有什麼關係。真正覺悟的人,生死捨身受身,就跟我們穿衣服一樣。衣服髒了,馬上脫掉再換一件乾淨的,就像這樣。可是,思想、見解、心理、精神上的染污,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,這個問題嚴重!
一般世間人迷惑顛倒,把生命看得很重,法身慧命看得輕,這是迷惑。生命不重要,慧命重要。菩薩求法能為半偈而捨全身,這就是重慧命,不重生命。這裡「得清淨」一句,在今天這個時代,看這句經文,我們的感受非常非常的深刻。這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恢復我們身心清淨。身心清淨,環境就清淨。真有這個效果嗎?真有!你自己沒有去念;你去念就得清淨心。這兩三年來,有不少同修念《無量壽經》,來告訴我,念得很有受用。我問他有什麼受用?他說煩惱少,心清淨。沒錯,這就是經文上講的,這就相應。
念、要知道念的方法,不懷疑,不夾雜,不間斷,這樣一味的念下去,我想三個月到半年,你自己就有感受,決定跟從前不一樣。得清淨心之後,你的信心應當增長,應當繼續不斷的努力,念到更清淨,就得一心不亂。
通常我們講「功夫成片」,是最淺的一心不亂,這是初步的受用,就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。以我們凡夫來講,念到這個境界,你的內心會生法喜,不可能有憂慮、不可能有煩惱,你的生活歡歡喜喜、快快樂樂。所謂法喜充滿,這是剛剛得事一心,並不是很深的功夫。這樣的程度就能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,因為世間一切法,你已經不動心,不被它迷惑,不被它所動,一切放下了,二六時中就這一句佛號,綿綿密密,這是功夫成就。諸位同修,最低也要念到這個程度,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真正有把握,真正能去。所以,「清淨」重要!
由此可知,凡是妨害我們清淨心的,就是魔障。「魔」是折磨,「障」是障礙,折磨我們、障礙我們。折磨什麼?障礙什麼?就是清淨心。凡是對心地清淨有障礙,有折磨的,都是魔境現前。魔不在外。外面的境界無論是順逆,如果我不動心,外面境界都是佛境界;如果自己起心動念,外面境界都是魔境界。這個諸位要知道,不要以為外面那些惡人、冤家債主天天來找我麻煩,欺侮我、污辱我,這是我的魔障。殊不知除這些之外,一切順境裡,你歡喜的、愛慕的,還是魔障。
念佛人見到佛現前,見到蓮花,歡喜得不得了,那是著魔,因為清淨心沒有了,平等心沒有了。所以,經題上用三個名詞,這三個名詞顯示出圓滿的修德。什麼是清淨?平等是清淨; 什麼是平等?覺就平等;什麼是覺?清淨就是覺。「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」,那就是佛境。我們念佛要念到這個標準,才能往生西方,證無量壽。無量壽是我們所求的果報。所以,要離一切染濁,從心地裡念。外境無論是順境、逆境,我們要隨緣。歷事鍊心!順境裡不起貪愛之心,逆境裡不起瞋恚之心,就在境界裡鍊清淨心,鍊平等心。
清淨、平等、覺,在那裡修?在一切人事環境裡修學。用什麼方法修學?用這一句佛號,當境界現前,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,一個念頭起來,第二個念頭就是「阿彌陀佛」。阿彌陀佛,就平等。不管順境逆境,第一個念頭起來是妄念,第二個念頭「阿彌陀佛」,就恢復到「阿彌陀佛」。這就好了!古德講,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「念」是無始劫的煩惱習氣,當然有。如果沒有,你就成佛了,你還修什麼!我們是凡夫,所以起心動念是必然,一點都不奇怪。修行人就是念頭轉得快,第二個念頭就轉成「阿彌陀佛」,第三是「阿彌陀佛」,第四是「阿彌陀佛」。「阿彌陀佛」這個念頭念念相續,不能讓煩惱的念頭念念相續,這要知道。
學佛相當不容易,一定要有真正的智慧。智慧跟世間聰明不一樣,不可以把世智辯聰當作智慧,那就認錯了。智慧是什麼?真正認識這個法門,真正能辨別利害得失,十法界裡,利益最殊勝的是成佛,害最深的是三惡道。你能認清楚,就能避免三惡道。在這一生中,有機會教你作佛、作菩薩,你在這事上,下了決定,這是智慧。千萬不能有個妄念:「我知道成佛之道,我讓你們去修習,我幫助你們。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?」話說得很好聽,我要作地藏菩薩,地藏菩薩那麼容易作嗎?地藏是諸佛的老師,他不是凡夫。佛陀在世的時候,提婆達多、六群比丘(你們到經上去看《提婆達多品》)皆是古佛再來示現的,不是真的。
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。釋迦牟尼佛要唱這一台戲,當然有人唱忠臣,也有人唱奸臣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到後台去看看,唱奸臣的是他的老師;他的師父不是普通人,我們學不來的。我們要知道,所以要把這些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才能有最妥善的取捨。這是智慧,不是世智辯聰所能做得到的。
什麼是「解脫」?我們今天常常講,不自由、不自在。大家天天打旗號要爭自由,要爭民主。今天社會這樣混亂,就是大家對於自由民主的概念搞不清楚,以為民主了,我當然可以作主,你也可以作主,不打架怎麼行?當然要打架。打架是很正常的事情,打到最後還是不民主。因為弱的要聽強的話,還是強權作主。這些就像許許多多的繩索捆綁我們,真的不自在、不自由。佛把這些歸納成兩大類。
第一、是煩惱。第二、有所知。這兩條繩子把你捆起來,你不自在。解脫是把這兩條繩子解開,你就脫離了。解開的是你錯誤的思想見解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煩惱,把這些東西解開。脫的是什麼?永脫生死輪迴。六道生死輪迴從那裡來的?就是這些東西造成的。所以,見思煩惱一斷,見惑就是見解錯誤,思惑就是思想錯誤,這些東西解開,六道就沒有,永遠脫離了。「解脫」是這個意思。佛門裡常說的「了生死,出三界,脫輪迴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
這一句在此地,也許同修們要問,菩薩不是已經脫離生死輪迴,還有這些果報嗎?有,大小菩薩都有。繫縛有界內、界外。界內是講六道,是對於小菩薩而言,經上常講權教菩薩。權教菩薩沒有離開六道,換句話說,他還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。實教是真實的,他們超越了。實教雖然超越六道輪迴,他還沒有證得圓滿法身,所以他還有微細的繫縛。這個微細的繫縛就是四十一品無明。要把四十一品無明破盡,他就圓成佛道,證無上正等正覺。由此可知,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,這個結是慢慢的解,也慢慢的破。到等覺菩薩把最後一品無明解脫,圓滿成佛,再沒繫縛可解了。我們要知道,這個果德也貫徹到無上菩提。
『普等三昧』。菩薩在十方世界,他發的心比我們一般人發的心要大。凡夫能動念度自己就很難得,菩薩發願不但要度自己,還要普度一切眾生。如果菩薩發願,我要普度眾生,不度自己,給各位說,那是魔發的願,不是菩薩。菩薩跟魔從這個地方能區別。菩薩一定自利利他,利他即是自利。必須要辨別清楚,不能有絲毫的差錯。所謂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,很可怕!菩薩度眾生,有沒有誤眾生?有的,或是初發心的菩薩,道行功力都不夠,所以菩薩常常退轉。因此,他也免不了誤眾生。
像醫生治病,有的時候把人害死;法官判案子,有的時候也冤枉好人。這是難免!總是愈小心、愈慎重愈好。自古至今,一個法官在一生判案中沒有冤枉一個人的,沒有人敢講。大夫給人治病,一生當中所治的病人,完全都沒有過失,也沒有一個大夫敢說這話。菩薩度眾生,亦復如是。到什麼時候才不會疑誤眾生?見性就不會。明心見性的菩薩,就不是權教,稱為「實教菩薩」。見性的菩薩,即是圓教初住以上,別教初地以上,這樣的菩薩不會害人,不會把佛法講錯。圓初住、別初地以下的菩薩,就總免不了隨自己的見解,隨自己的知見來說法,這很可怕!所以佛在經裡,一再跟我們提示,雖然提示,我們沒有看重。
佛在《遺教三經》裡告訴我們,沒有證得阿羅漢果,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。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,你的知見純屬凡夫知見,錯誤決定不免。證得阿羅漢,才是正覺,「無上正等正覺」才得一個正覺。雖然不是正等正覺,他是正覺,不會害人。好像大夫治病,用藥用錯了,但是這個錯誤不會太重,頂多令你的病多害幾天。本來一個月可以康復,現在拖一個半月,是他用藥用錯了,對你沒有大的傷害。如果是正等正覺,就決定沒有害處,決定沒有錯誤。
菩薩發大弘誓度化眾生,佛以神力加持他,使他得到「普等三昧」。「普」是普遍,「等」是平等,普遍平等。普等三昧究竟是什麼?什麼三昧能普遍平等?普遍就是世出世間,一切有情眾生都能修。平等就是等覺菩薩、我們、地獄眾生也能同樣修這個法門,能得同樣成就。你想想看,這個「普等三昧」是什麼?是「念佛三昧」,就是這一句「阿彌陀佛」。
這一句「阿彌陀佛」就是普等三昧。除了這個法門之外,還有那個法門能平等成佛?禪,你去看看《六祖壇經》,六祖只接上上根人,中下沒分,不平等,不能普遍。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,就是淨宗。十方菩薩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,接觸到淨宗經典,才知道有「普等三昧」。以這個方法來普遍度化一切眾生,就跟如來度眾生無二無別,決定沒有過失。雖然自己的境界還沒有成佛,還沒有成大菩薩,你開的藥方、用的藥,是與如來開的完全一樣,還會錯嗎?
『諸深總持』。「總持」是指法門。梵語「陀羅尼」,譯成中文是總持,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。「普等三昧」是指名號,執持名號就是「諸深總持」,就是指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指念佛成佛的法門。
有很多同修來問我,你過去講過很多大乘經典,現在都不講,就專講《無量壽經》,是什麼意思?過去我講過十幾年的《華嚴經》,現在我還是講《華嚴經》。我講《華嚴經》的總持法門,我沒有把《華嚴經》捨掉。古人講這部經是中本《華嚴》,我從前講的是大本。大本時間太長,聽一遍很不容易;中本文字少,講說的時間短,大家修學起來方便。
本經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總持,也就是整個《大藏經》的總持。「諸深」是指一切甚深的大乘經典。這一部經是一切大乘經典的總持法門。你想想看,如果菩薩遇不到這個法門,怎能成佛?遇到,也是彌陀神力的加持。
『住三摩地,至於成佛』。三摩地就是念佛三昧,安住定中,得成正覺。我們完全定在西方極樂世界,定在這一句佛號之中,二六時中,一定要做到。大勢至菩薩講「淨念相繼」,整個修行的功夫,就這一句「淨念相繼」。「淨」,懷疑就不淨,夾雜也不淨;「相繼」是不中斷,一句接一句,就成功了。這個法門的確簡單容易,人人都能修,人人都應當修,就怕自己不肯幹,那就沒法子!不肯幹,是不知道這個法門之好,不曉得這個法門利益之大。利益在那裡,你立刻就享受到。如果說這個利益要到來生,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享受到,這一生得不到;說老實話,我就不願意學。我要學的是現前就得利益,我才願意學。如果學了現前得不到利益,等來生來世,我就不容易接受。這個法門確實能讓你立刻得利益,前面講的清淨解脫,是真正可以得到的。
身心清淨,煩惱少,智慧增長。智慧怎麼會增長?你接觸一切人、一切事,你的見解、看法、想法跟從前不一樣,就是智慧增長。從前迷,現在不迷;以前看不清楚,現在看得清清楚楚;從前不知道怎麼處理好,現在處理得頭頭是道,有條不紊。智慧現前,什麼樣繁雜的問題,到你面前都沒有了,真正的解脫,學了馬上就有用。一直到成佛,這個方法都不能改變。實在講,這就是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》所講的這兩句經文。
我在李老師那裡主修《楞嚴》,《楞嚴》我至少講了七、八遍。《大勢至圓通章》也講過很多遍,也都馬馬虎虎含糊籠統講過去,因為不認識。以後看到印光大師把《大勢至圓通章》單獨提出來,附在淨土四經後面,成為淨土五經,才引起我的注意,才發現這一章經是整個《楞嚴》的精華。《楞嚴》的精華不是《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》,而是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。我發現它是淨宗的心經(《般若心經》是般若部的心經)。不但是淨宗的心經,乃是一大藏教的心經,於是這個新觀點又從這一願裡得到證明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,就憑這一句佛號,就憑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這是根本經。所以古德說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皆是此經之引導,這句話我完全同意,一點都沒錯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既然是本經的引導,那麼整個《大藏經》不必說了,因為整個《大藏經》都是《華嚴》的眷屬、《華嚴》的枝葉。這才曉得此經是一切經的中心,是大總持法門。所以,一部經、一句佛號,一直到成佛,這是大勢至菩薩所修的。
夏蓮居居士的《淨修捷要》裡講,淨宗初祖是大勢至菩薩。我過去沒有聽人說過,也想不出來。這是他見地高明之處。我看到他這一句話,我承認、同意。我立刻就想,我可以做個註解:大勢至菩薩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淨宗初祖。我過去學《華嚴》,在《華嚴》下了很大的功夫,我相信念佛法門是從《華嚴經》得來的。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,提倡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所以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淨宗初祖。在中國第一個提倡專修專弘的是慧遠大師,慧遠大師是中國的初祖。從前講初祖,我們都想到慧遠大師。現在講初祖,我要問你講那一位初祖?有法界初祖,娑婆初祖,中國初祖。這是我給夏老居士加的註解,就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這一願「普等三昧願」,實在就是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》的濃縮精華,愈來愈精。我們才曉得那部經的分量。將來有機會,我好好的再講一遍《圓通章》,因為過去都沒講好,意思沒講出來。不是我吝法,是當時我的程度、水平不到。
『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,不失定意』,這是四十五「定中供佛願」。彌陀威神加持這些菩薩,令他們在定中,在三昧之中,能供養十方無量無邊諸佛。上供諸佛,下化眾生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這一種殊勝的利益,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才有。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怎麼也有?是彌陀威神加持他們。所以,菩薩雖然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他念《無量壽經》,執持彌陀名號,以這個方法教化眾生;他在任何地方入定,「定中」都能像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一樣,可以「遍供十方諸佛,不失定意」。這確實是普賢菩薩的境界。這就是不往生,也得到與往生相同的利益。這是對十方菩薩說的,不是對普通人說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