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 


第四十三願,願我剎土中人,隨其志願所欲聞法,皆自然得聞。不得是願,終不作佛。
【我作佛時,下從地際,上至虛空,宮殿,樓觀, 池流,華樹,國土所有一切萬物,皆以無量寶香合成。其香普熏十方世界。眾生聞者,皆修佛行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】
前面我們只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都是珍寶做成的,連樹木花草都是珍寶做成的。豈不知西方極樂世界的寶物居然能放香味,而且香氣普熏十方法界。在我的想像當中,我們同修中可能就有不少人,特別是初學佛的人,聞到過這種異香。當你在念經或念佛當中,心地處於很安靜的時候,忽然聞到一陣香味,這陣香絕不是花香,也不是我們燒的香,而是一種很奇妙的香,時間長短不一定。這種香的來源有兩種,一種是我們在念佛誦經的時候,有天人從此經過,看到你在用功拜佛,他會合掌恭敬稱讚。天人身上有香氣,被我們聞到了。另一種,是心地清淨,得清淨心真正與西方極樂世界感應道交,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光沒有見到,香先聞到了。所以,一個念佛人,你居住的地方,常常有異香。特別是不學佛的人到你家裏來,會感覺到你家裏有一種奇妙的異香。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瑞相。這個香不是我們求來的,不能祈求。有求的念頭,心就不清淨了。老老實實念佛,自自然然感應道交,許多人都有這個感覺,證明西方極樂世界的物質發出的寶香遍滿法界。我們聞不到是我們的鼻根發生了故障;聽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音樂聲,是我們的耳根發生了故障;見不到佛光是眼睛的故障。六根都有故障,所以跟他不能起感應道交的作用。所以應該好好地修行。
為了健康長壽,我們的身要動,身不動就是死人了,死了就不動了。活人要動,活動啊!身要動,心不要動,心要靜。心不但要靜,而且心要虛,心裏一無所有。這樣的人決定長壽,決定不生病。要想一生不生病,不胡思亂想就不生病了。想的越多,病就越多;不想了,病就沒有了。有病痛的人,從今天起,你就念阿彌陀佛,什麼都不想了,念上三個月,不要去看醫生,病就好了。佛法是最高明的養生之道,西方極樂世界的寶香能夠增長我們的信心,使我們認識、理解,更認真地去修菩薩行,更認真、更努力地念佛,求生淨土。
以上是講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物質狀況、環境之美好。末兩段講的是阿彌陀佛幫助十方世界的菩薩眾。這是特別的大願,跟前面講的不一樣。
這是四十三「寶香普熏願」。合上面的一願,就是香光普攝十方眾生,跟大勢至菩薩在《楞嚴經念佛圓通章》上講的完全相同,所以念佛人居住的精舍,常常用「香光莊嚴」。你看到「香光莊嚴」,就知道一定是念佛修淨土的。香光是從這一願說,也是從《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》來的。前面說「光攝」十方眾生,這裡是「香攝」。在佛門,我們供佛決定少不了香、光。
我們供養佛像,供養燈燭,這是光;燃香是香。說實在話,「念佛法門」確實古德講得沒錯,無量法門殊途同歸,最後都歸淨土。因為香光天天在攝受一切眾生。淺而言之,「光」代表心地正大光明,代表燃燒自己,照耀別人。能犧牲自己,令別人得到幫助。特別像油燈、蠟燭,放光照別人,燒到最後,自身就燒盡了。這是教我們學習捨己為人,表這個意思。現在用電燈,當然電還在消耗,不太容易看見。最容易看見的是蠟燭,因為它燒的時間短。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,學佛的人應該如此,要能犧牲自己。
光代表慧,香代表信,代表戒,所以是戒定真香。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講「五分法身香」,香代表戒、代表定、代表慧、代表解脫、代表解脫知見。它表這麼多法。
我們燃香或者聞到香,就要想到我們修行人修什麼?修五分法身,就是修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。因此你要知道,燃燈、燒香不是照佛菩薩的,也不是給他們聞的,是提醒我們自己修學,就怕忘掉。中斷了,你的功夫就不能相續。時時刻刻用種種方法來提醒自己。因此佛門裡所有一切設施,就是一個單純的目標,提醒自己不要迷、不要邪、不要染污。作用在此。
這段是講西方極樂世界,不但所有一切物質都放光,因為它是性德,它還有香氣。我們這個世間的珍寶,金、銀、、瑪瑙,寶物有光彩,但是光彩不是自己發的,是由光照到它反射出來的。西方極樂世界的眾寶,本身放光。我們這邊的寶沒有香氣;西方極樂世界的寶放香氣,真正不可思議。光是性德,香也是性德。
我們自己三天不洗澡,身上放臭氣。臭氣怎麼來的?臭氣是業障,是貪、瞋、癡的味道。你們都不曉得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是煩惱。煩惱是什麼味道?你有幾天不洗澡,聞聞,煩惱的味道就聞到了。所以,香氣是本性覺悟所放的。臭氣是本性迷了以後,香的變成臭氣。其實香臭不二,怎麼轉變的?就是迷悟轉變的。那麼極樂世界的環境,我們就能理解。
『下從地際』是從地層的裡面,不是地面。這就說得很深,因為西方世界,地是透明的琉璃之地,地下面都看得清清楚楚。
『上至虛空、宮殿』。宮殿有在地面上的,有在虛空中的,《觀經》像這些事講得很詳細,講得很多。『樓觀、池流』,七寶池、八功德水,『華樹』更不必說,這是列舉幾種。
『國土所有一切萬物』,這一句總括所有的依報物象。
『皆以無量寶香合成』,剛才說過了,這是性德寶香,『其香普熏十方世界』。如同前面光明一樣,光明徹照,寶香也普熏,這是彌陀本願所現的。本願在那裡?就是這一願。他發願,如果不是這樣,他就不取正覺。他現在成佛,這一願兌現、圓滿了。雖然是願,實在講,只是個緣而已,他的正因是真如本性的性德,藉彌陀之願顯現出來。這種香有沒有人聞過?在我想像當中,我們在座的同修,一定就有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驗。特別是在初學,你對這個法門似信未信,常常會有一些奇怪的香氣聞到。我自己就有這個經驗。
那時候剛剛接觸佛教,看佛經。民國四十二年的台灣社會跟現在不一樣,沒有這麼多人,也沒有這麼多房子。我居住的房子,距離一般人家至少一里路以外。人家家裡燒香,一里之外會聞到,不太可能。我在讀經的時候,會聞到異香,有的時候聞到檀香。我自己沒有燒香,附近沒有人燒香。在最初兩年中,這樣的現象至少有十次以上,不是偶然的,而且時間都很長,有好幾分鐘。那個時候我不知道,就覺得很奇怪,怎麼看佛經有這事情發生,看別的東西都沒有這事。以後跟懺雲法師,懺雲法師問我,「你學佛這麼久,有沒有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?」我一想,這事情很奇怪,就告訴他。他告訴我,一般的說法,是你在讀經或者在看經的時候,有天人從這個地方經過,他看到很喜歡,合掌停住;他要不停,你聞不到他身上的香氣。他在這裡停了一下,你就聞到香氣。當時懺雲法師這樣解釋,現在我們明瞭,那是一種可能。
根據經上所講的彌陀本願,極樂世界的寶香感應比見光的感應容易,因為鼻根的範圍比眼根廣大。眼睛看前面不能看後面。鼻子是聞前面也聞後面;後面有什麼氣味,也聞得到。所以講圓通,鼻根要比眼根圓滿。《楞嚴經》上講眼根的功德只有八百,鼻根的功德有一千二百,是圓滿的。眼只能看這一面,頂多側面看一點,後面就看不到。因此,聞到寶香的機會,一定就比見佛光的機會多。這是我自己的經歷,也有不少同修,有這種經歷。
幾年前在美國,我在別州講經,達拉斯有幾位同修,晚上在陳大川居士家中院子裡談佛法。院子很大,院子裡種了很多花,也種了很多菜,也有很多瓜果。夜很深,大概將近十一點(美國夏天日落很晚,九點鐘天還是亮的,所以晚上都睡得晚,都在十一點鐘以後),忽然大家都聞到有一股異香,不知道是什麼香,聞所未聞。隔了兩天他們打電話告訴我,說出這回事,當時在座的人皆聞到,而且時間很長。
寶香普熏十方世界,『眾生聞者,皆修佛行』。香光莊嚴極顯事事無礙的法界,這是對於修學,幫助我們增長信心。當然一是彌陀本願,我們在此看到的。除彌陀本願之外,還有十方諸佛的願力,諸佛冥冥之中加持為你作助緣,再就是自己的善根福德。如果自己善根福德不能現前,彌陀的願力、諸佛的加持也達不到,所以本身的善根、福德很重要。善根、福德不是一生修的,是生生世世修積的。我們讀這部經才真正明瞭,照本經所講的,一個念佛人是無量劫來所修積的善根,真正不可思議。
我們在經上明白的看出來,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,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,對這個法門還不相信,聽到之後還不能立即發願求生淨土。由此可知,你今天聽到這個法門,歡喜信受,發願往生,你的善根福德決定超過阿闍王子。阿闍王子聽了此經,只發了一個願,希望自己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,並沒有求往生。因此,真正發願求生淨土的人,我們的確要尊敬他,不能輕視。即使他這一生再愚癡,甚至造作再重的業障,都不敢輕視,可能他往生成佛在我之前。
信心增長,願心增長,當然就「修佛行」。要特別注意這三個字「修佛行」。為什麼叫大家注意這三個字?十法界除佛之外,九界有情眾生,起心動念,一切造作,都稱為「行為」。九界眾生的差別是怎麼來的?行上有差別,所以才有九法界。自性裡沒有差別。一切眾生造作的身、語、意三業,差別不同。此處不能細說,實在講,一部《大藏經》也不過就是說明這樁事而已。我們只能在十法界,採取「心行」最重要的,也就是成佛第一個因素是什麼,我們先求了解此事。
其實每一個法界,「心行」都是無量無邊。無量無邊中那一個最重要?譬如,前面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「阿彌陀」譯作「無量」,無量裡那一個最重要?「無量壽」頂重要。若沒有壽命,所有一切無量豈不都落空了!我們找到一個最重要的,然後看十法界,才曉得怎麼取捨。
我們從底下看,眾生怎麼會墮地獄?因素當然很多,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瞋恚。瞋恚墮地獄。瞋恚是墮地獄最重要的一個條件。你要是沒有瞋恚心,造再多的惡業不會墮地獄。慳貪墮餓鬼。「慳」是吝嗇。貪欲、吝嗇是餓鬼道的第一個因素。愚癡墮畜生。愚癡是什麼?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惡分不清楚,都搞顛倒,這就是愚癡,墮畜生道。
持五戒得人身,生人道。得人身第一個因素是守五戒。在儒家講,就是五常: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」。修這五條得人身;修十善升天。二十八層天裡面,最重要的是十善業。十善業裡有上中下三品,你所修學的,決定升天層次的高低。修十善是升天。證得阿羅漢,修行第一個因素是修「四諦法」。辟支佛的因素是「十二因緣」;修十二因緣證辟支佛果位。菩薩的第一個因是修「六度」。
佛是什麼?佛是「清淨平等」。所以,本經經題「清淨平等覺」是「佛行」。你要是能在日常生活中,處世待人接物,起心動念處修清淨,修平等,修覺而不迷,這是修佛行,於是就明白這一願講的是什麼。
十方眾生見到佛光,聞到寶香,修什麼?依照《無量壽經》,發願求生淨土。經上告訴我們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就是修佛行。可是你要曉得這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要怎樣念法?要用清淨平等覺心去念,念成自己的清淨平等覺,這就對了,就決定往生。換句話說,你把彌陀在經典上所講的教訓都學到了,你與阿彌陀佛信、願、解、行都相應,那有不往生的道理!所以「皆修佛行」這一句,我們要特別重視。
說老實話,我們今天也見到光,也聞到香,但是你是不是真的聞到。我為什麼說這話?聞到之後還不修,聞也等於沒有聞。聞到之後自己真正覺悟,覺悟就是真修。三惡道我們不想去,決定不造貪瞋癡;人天不值得留戀。想來想去,十法界還是成佛好,要直接修成佛之行。成佛之行就在這一部經;這一部經就是教我們成佛之行。
後面五願是對十方菩薩說的。十方菩薩在各處度化眾生,他們應該如何修這個法門,幫助他們順利度化眾生,可見彌陀四十八願實在是圓滿周到。到這個地方,四十三願完全是佛度六道眾生,是以度我們凡夫為主。末後五願,才是度十方菩薩的。所以,度六道講了四十三願,度菩薩只講五願。你就曉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以什麼為主?是以度六道眾生為主。我們六道凡夫,不能辜負阿彌陀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gen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