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從前,有一對貧窮的夫婦,靠著做傭工來維持生計。
一天,丈夫看見一些長者們前往寺院裡參加供僧法會,回到家後,想著、想著,不禁哭了起來,妻子覺得很奇怪,就問他:「什麼事讓你這麼傷心呢?」丈夫回答:「唉!看到別人能夠滿心歡喜的供僧修福,而自己卻是貧窮下賤,連修福報的機會都沒有!」妻子便安慰他:「別再傷心了,於事無補,不如把我賣了,賣來的錢就可以布施供養!你看怎麼樣?」丈夫更傷心了:「如果把你賣了,我豈不是更加難過!」於是,妻子想了想,又說:「乾脆我們一起賣身為奴,不僅可以供養,還也可在一起修行。」這下,丈夫也同意了。
於是,夫婦倆找到一個富貴人家,向主人借一筆錢,來辦一 場供僧法會,這筆錢如果無法在七天內還清,他們就必須永 遠在這戶人家當奴僕。得到了錢後,貧窮的夫婦便開始不眠 不休地籌備法會,並且互相勉勵:「現在還能夠隨自己的心 意來修福,應該好好把握因緣,往後的一切就很難預料了! 」
到了第六天,眼看所有的事都已就緒,寺裡卻收到了一個訊 息:國王也要在同一天舉行法會。比丘們都認為,應該先將 機會讓給窮夫婦,然而,國王知道後,非常憤怒:「是那一 家小民,膽敢跟我搶日子!」立刻命令他們改期。這對窮夫 婦雖然無奈,卻是堅持不改。
國王不得不召見窮夫婦,要他們說出個理由。窮天婦便把事 情的原委一五一十的稟告國王,並懇求國王:「我們今生如 此窮苦,就是因為過去沒修福報,這輩子恐怕只剩這一天還 能自由作主,以後,就沒有機會了,所以我們極力爭取!請 求國王成全。」聽了這對夫婦真誠的發心,國王不禁心生憐 憫,不但准許他們如期進行法會,更賞賜財寶,還劃了十個 村落讓他們居住和管理。
改寫自《雜寶藏經》卷四
♥
經云:「貧窮布施難」,今世貧窮乃是過去生未廣修福報, 布施供養。但也往往因為貧窮使我們更加慳貪,難以割捨, 而不斷在貧窮中輪迴。若能清楚明白個中因果,難捨能捨, 才能從貧窮中跳脫而出。否則也只有徒自空嘆,又有何用呢 ?
♥
布施與功德
布施是一種付出,而在付出前要有捨己為人的發心。發心為 了利益他人而付出,付出自己喜愛的、執著的。
例如一般人對於色身、錢財、名利最貪著,朝思暮想汲 汲營營就是為了這些,以這樣的貪愛為生活的目標,所以生 活便有種種的「求」,求不到時很憂惱;求到了又害怕失去 ;一旦真的失去了真是痛苦萬分。所有的煩惱痛苦,仔細推 想起來皆源自於我們的「貪」,所以當我們不再執著自己所 貪愛的,那麼人生必定是無比的自在與歡喜。
行布施時,付出的行為,就是在讓我們放下貪愛執著的 心。一旦不執著、不貪愛,便不會因貪求而產生種種煩惱。 同時藉由布施還能利益比自己更需要的人,真是自利利他, 修善積福無上大法門,也是行菩薩道的根本,藉由布施去除 貪心、增長慈心,與眾生廣結善緣。
人生在世必須有福德資糧,福德是我們過去種的因,現 在的果報成熟了。善法福德的果報現行,做任何事皆有助緣 ,也容易成就。相對的,福德善法不具足,做任何事都是障 礙,就算有再好的才能都很難有所成就。過去種慳貪的因, 沒有一點善法利益他人,跟眾生沒有結任何善緣,果報成熟 了便是貧窮下賤;缺乏助緣。所以想要人生順遂,沒有障礙 便要有福德資糧。佛法中將修善積福所累積的福田,分為三 種,悲田、恩田與淨田。
如果我們發心,捨下自己最愛的錢財、心力與時間,資 助貧窮病弱的人,便是成就悲田的功德。為何稱為悲田,因 為這當中有我們悲憫、同情、憐愛的發心而成就的福田。古 人云「救急不救貧」,如果了解三世因果的道理便知道,今 世貧窮的業報來自過去所種的惡因,現在貧窮的果報現前, 沒有福德資糧所以才貧窮下賤,他人的資助也只是暫時的解 困,或者因為福德不具,也無法享用別人的施予。因為這樣 的布施,利益眾生未能徹底,所以在三種福田當中福德較小 。
第二是恩田,父母長輩劬勞養護、師長教導禮義,成就 我們的身心安定,正常的成長。因為有他們,我們才能健全 的成長,父母師長的恩德很大,知恩、感恩報恩,因為這樣 的發心,布施供養、孝養父母師長,所成就的便是恩田。
第三是敬田,我們發心布施的因是種在清淨的田中,清 淨的因,未來便是清淨的果。我們對佛法僧三寶的恭敬布施 供養便是敬田,此種布施福德最勝,因為唯有三寶住世,佛 法才能宣流,所有見到佛像、聽聞佛法的人,都能因此種下 清淨的因,慢慢因緣成熟,開始修行,最後脫離三途惡道的 果報,不再輪迴受苦,這樣的布施供養,能徹底的解救眾生 脫離苦難。供養三寶,就是護持佛法久住世間,佛法久住, 無量眾生便能因聽聞佛法而得解脫。
《佛說布施經》云:供養三寶可得五種利益: 1.身相端莊 2.氣力增盛 3.壽命延長 4.快樂安穩 5.成就辯才,清淨的供養,當下遠離煩惱,除心束縛,得 清淨心。也因此生生世世與三寶結清淨善緣,功德無量無邊 。所以諸福田中以供養三寶福田最勝。
就布施的種類而言,有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。財施是指 錢財的布施供養,法施,是能宣說佛法,令人聽聞解脫煩惱 。無畏施,是指能施予人遠離恐怖憂懼,例如安慰話語或關 懷的態度,這些都是布施的種類。
就廣義而言:一個善意的微笑,一句體諒的話、一個親 切的眼神都是在行布施,週遭的人也會因為如此,心情、心 念都得到良好的提昇。本著這樣的發心而布施言語、笑容, 就是一個慈悲的發心、利他的發心。日久功深,就是圓滿的 人際關係,週遭都是善緣、也是助緣,這樣的人生也會愈過 愈順遂、愈過愈光明。
明白了布施的意義、種類及布施的福德,更進一步,還 要了解布施的真義。有時我們一旦行布施,天天便掛念自己 做了一件善事,或許也期望著別人有好的回應、或者希望馬 上有好的果報。一旦事情不如己願,馬上又指天怨地,這樣 有所求的布施,仍屬於一種貪著,仍是離不開貪求的煩惱痛 苦。
行布施是一種付出,而付出首要在發心,是一種捨己為 人的發心、一種利他的發心、一種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的慈悲 。常存此心,在付出的當下,心中自然清涼、法喜、快樂, 當下便猶如身在淨土,因為我們清淨的心念就是在淨土。
更進一步要體達三輪體空之理,世間所有萬法皆在剎那 生滅變異當中,何有布施的人、布施的物、受施的人,無常 遷異了不可得,了達緣起性空之理,雖行布施,而不執著布 施之相,心始終安住在不動、清楚明白的覺性當中。心雖不 動清楚明白,亦不礙運用因緣,建立因緣廣行布施,雖行種 種布施,心中對所做的布施又不執著,便是最高的菩薩行, 便是真功德。
最後用一個故事,做為這個問題解答的結束,也許我們 都能從中加深體會,布施的真義。
過去,有一個人慳貪的習氣很重,對於任何他喜歡的, 總是說「我要!我要!」從來沒有說過:「我不要」。
一天在佛陀托缽回程中,他遇到了佛陀,向佛陀索求缽 中的歡喜丸,佛陀告訴他:「你要歡喜丸可以,但這當中有 條件,我可以給你兩顆歡喜丸,然後你必須把當中的一顆再 還給我,並且說道,我不需要這顆歡喜丸。」
為了得到歡喜丸那人欣然答應了,但是當他要把手中已 拿到的歡喜丸再拿出來時,顯然相當的困難。因為他這一生 ,不,事實上應該說好幾世以來,從來沒有把已拿到的東西 再拿出去的舉動,但是為了得到歡喜丸,他用顫抖的手,掙 扎的交出一顆歡喜丸,結結巴巴的說道:「我……我不……不需要……不需要這顆歡喜丸。」
旁邊的弟子看了好笑,好奇的問佛陀,為什麼要這樣大費周 章的給一顆歡喜丸。
佛陀慈悲的說道:「這個人慳貪的習氣已經許久,從來 未曾有過一絲想要布施的心念,如果再這樣下去,未來必定 是惡道中輪迴的命運,所以我要在他的心念中種下一個布施 的因緣,不要小看今天這樣小小的一個善念,將來這個善念 的因緣成熟了,憑這這個善念他將脫離惡道,開始修行,未 來將會解脫諸苦,永斷煩惱。」
--- 聖嚴師父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