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藏全經
先來知何謂藏?一般所言經典,藏有幾種意思:
(一)藏pitaka,乃籃或篋、篋藏之義,引申為倉庫,或學之義。藏亦含有器(bhājana)與學(pariyatti)二義,學(pariyatti)則意指成就、充足之義。由是,今所言法藏一語,即指有關聖典之完成,或亦指聖典本身而言。
歷來,法藏之分類甚為繁複,略說有下列數種:
(1)以經、律、論三者合為三藏。
(2)大小乘三藏並舉,兩者合之則稱六藏。
(3)大乘稱別部之小乘所結集之經、律、論為聲聞藏,而以大乘之教理行果者稱為菩薩藏,二者並稱為二藏。
(4)以經、律、論三藏之外,別加雜集藏或咒藏者,稱為四藏。於法藏部中,以經、律、論、咒等四藏,另加菩薩藏,並稱為五藏;大眾部中則以經、律、論、雜、咒等五者為五藏;成實論師以經、律、論、雜、菩薩藏等五者為五藏;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,則於經、律、論三藏外,加般若波羅蜜多藏及陀羅尼藏,合之為五藏。
(5)據菩薩處胎經說,則以胎化藏、中陰藏、摩訶衍方等藏、戒律藏、十住菩薩戒藏、雜藏、金剛藏、佛藏等八者為八藏。此外,大眾部以聲聞藏與菩薩藏各分經、律、論、雜等四藏,合稱八藏。
(二)藏garbha,指胎藏、胎兒之義;其後並引申為如來藏(tathāgata- garbha)之義,而謂如來儼然存於眾生之心中,一如胎兒之孕於胎內。
(三)藏kośa,音譯作俱舍,原指盛水之容器,後轉指所依、堅實、包含等數義。
(四)藏ālaya,乃指所棲處、宅,或家等義;以阿賴耶識即為一切種子所隱伏之處。
除上所述外,藏還有幾種內涵,包含各道眾生為藏:《釋摩訶衍論》云:次說藏差別。藏有幾數?幾藏所攝?摩訶衍論何所攝耶?頌曰:或五十一藏,或唯十如經。總三藏所攝,論或通或別。
論曰:五十一者。別因果故。表功德故。引行者故。《金剛契經》中作如是說:佛告佛子!我當為汝無礙言詞,宣說開示五十因藏及一果藏,故或有十藏。
云何為十者?
唯立一藏總攝諸法,謂法界法輪藏。《圓滿契經》中作如是說:一切眾生所有言音,莫非如來法輪聲攝故。
二者立二藏總攝諸法,謂聲聞藏及菩薩藏。《總持契經》中作如是說:法門雖無邊不出二種藏故。
三者立三藏總攝諸法,謂加如來藏。《光明契經》中作如是說:過於恒沙一切諸佛,唯當宣說聲聞法藏、菩薩法藏、如來法藏,更無餘道故。
四者立四藏總攝諸法,謂加補特伽羅藏(pudgala人乘),《道品契經》中作如是說:佛子諦聽,為汝解說。仁藏、義藏、禮藏、智藏,及與信藏并聲聞藏及菩薩藏、大覺法藏。所以者何?一切行者漸次轉勝次第之法故。
五者立五藏總攝諸法,謂加天藏。《天子契經》中作如是說:佛告耶論:不可言說清淨報空。我為大眾廣大宣說淨藏、人藏并二乘藏,一切諸佛大覺法藏故。
六者立六藏總攝諸法,謂加捺落迦藏(捺落迦naraka,地獄道)。《怖畏契經》中作如是說:我不動坐,分別宣說八萬四千「捺落迦藏」(niraya,闇冥、非行、不可樂之意),如前所說五種藏故。
七者立七藏總攝諸法,謂加魔羅鳩多耶藏。《班母契經》中作如是說:我今實言為班母等一億七萬三千大眾,分別宣說五萬一千三百二種「鬼神道藏」,如前所說六種藏故。
八者立八藏總攝諸法,謂加鍵婆陀那跋藏。《龍王契經》中作如是說:難陀龍王發八千問,問於如來。佛開十億「傍生道藏」。如前所說七種藏故。
九者立九藏總攝諸法,謂加器世界藏。《世界契經》中作如是說:爾時世尊告樹神言:善哉!善哉!如汝所說,若欲聞者,我今為汝分別演說所依止藏。如前所說八種藏故。
十者立十藏總攝諸法,謂加雜亂藏。《音聲契經》中作如是說:我今開示八種雜藏。如前所說九種藏故,是名為十。
如是諸藏總攝十億八千法藏,根本三藏或攝十藏。云何為三?一者素呾藏(sūtra經),二者毘捺耶藏(vinaya律),三者阿毘達磨藏(abhidharma論),是名為三。摩訶衍論或諸藏攝,或唯阿毘達磨藏攝。是故頌曰或通或別,通謂總通,別謂簡別。持其行法隨應不失,所以立名曰藏焉也。
【五乘八藏】
五乘者
(1)人乘(manusya-yāna),人以三歸五戒為乘,運出三塗四趣而生於人道。
(2)天乘(deva-yāna),以上品十善及四禪八定為乘,運載眾生越於四洲而達天界。
(3)聲聞乘(śrāvaka-yāna),即以四諦法門為乘,運載眾生越於三界,至有餘涅槃而成阿羅漢。
(4)緣覺乘(pratyeka-buddha-yāna),即以十二因緣法門為乘,運載眾生越於三界,至無餘涅槃而成辟支佛。
(5)菩薩乘(bodhisattva- yāna),即以悲智六度法門為乘,運載眾生總超三界三乘之境,至無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。
五乘所學法有八藏,《菩薩處胎經》言:八藏者,謂胎化藏、中陰藏、摩訶衍方等藏、戒律藏、十住藏、雜藏、金剛藏、佛藏。彼諸藏云何會通?通二藏者,其一通聲聞,其二通菩薩藏。通三藏者,初通聲聞藏,次通雜。其一通菩薩藏,通四藏者,一一相通。通八藏者,八藏降神已來,四教從轉法輪已來,時節節有異。今以轉法輪來八教通之,若胎化藏、中陰藏。未為阿難說時,即是祕密教。為阿難說時,即是不定教。摩訶衍方等藏即頓教,戒律藏去五藏,即漸教中之次第。戒律藏,即三藏教。十住藏即方等教。雜藏即通教。金剛藏即別教。佛藏即圓教。然佛意難測。
道宣律祖學遍五乘、八藏,各各處寫序時,都能稽疑八藏,考決五乘。終南山豐德寺律師道宣撰《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序》云:觀夫,法王利見,權巧殊途或聲光動人,或開智攝物,立儀列相興像,設之機緣,聚砂塗香表乘。時之淨養,斯德有歸,可略言也。有師子莊嚴王菩薩者。學周八藏,智越五乘,籍勝報而開教端,寄善權而行圖範。故使方壇外啟,圓場內羅,列八座而延八聖,陳四報而成四德。空有兩業,自此脩明。大小諸乘,因茲增長。可謂總攝六度之玄略,統陳願行之明規。其道易而可修,其儀約而難隱。智有通塞,道涉窊隆。
終南山釋氏道宣撰《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序》云:惟夫,幔幢難偃,三界由此輪迴。愛水未清,四惑因茲流湎。自非獨拔開士出有至人,何能裂愛網而闢重關,質深疑而啟昏趣。有離垢慧菩薩者,道高初住,德跨八恒,假時俗之津途,發深識之嘉問。如來以無緣之勝辯,赴有待之幽情,斷五趣之蓋纏,籍五輪之禮念。所以五通五眼,自此增修。五位五生,承斯圓滿。蘊結中夏,千六百年,頹運有蹤。載聞東壤,洎龍朔三年,有天竺三藏,厥號那提,統括六異之宗,窮微四圍之典,九部八藏詞,無昧於自他。十諦一乘義,有歸於空色,並詳略名理。妙達宏致。來儀帝里。頻謁天庭,降厚禮於慈恩,將歸飛於海表,以此經群聖之發軫。凡眾之初心,乃出流布。傳於道俗,遂依繕寫。所在通之,恐未悉其來由。故因敘其緣致。
《菩薩處胎經出八藏記第三》云:菩薩處胎經云:迦葉告阿難言:佛所說法,一言一字,汝勿使有缺漏。菩薩藏者集著一處,聲聞藏者亦集著一處,戒律藏者亦著一處。爾時阿難最初出經,胎化藏為第一,中陰藏第二,摩訶衍方等藏第三,戒律藏第四,十住菩薩藏第五,雜藏第六,金剛藏第七,佛藏第八。是為釋迦文佛經法具足矣。
《佛光詞典》云:
(一)八藏者─(1)佛所說之聖教分為八種,即:(1)胎化藏,乃說佛在胎中化現之經。(2)中陰藏,乃說從逝世至次生間中有(中陰)之經。(3)摩訶衍方等藏,即大乘經。(4)戒律藏,即律典。(5)十住菩薩藏,乃說菩薩修因證果之大乘經。(6)雜藏,雜說三乘及人天修因證果等之大小乘經。(7)金剛藏,乃說等覺菩薩修因證果之經。(8)佛藏,乃說諸佛所說法、神通變現,以化度眾生之大乘經。
(二)大小乘各有經、律、論、雜等四藏,合稱為八藏。即:(1)經藏,即四阿含經。(2)律藏,即四分(比丘法、比丘尼法、受戒法、滅諍法)、十誦律等。(3)論藏,即阿毘曇等論。(4)咒藏,即除一切疾病陀羅尼、辟除諸惡陀羅尼等。(以上四者,是為小乘聲聞四藏)(5)經藏,即妙法蓮華經、大方廣佛華嚴經等。(6)律藏,即菩薩善戒經、梵網經等。(7)論藏,即大智度論、十地經論等。(8)咒藏,即楞嚴咒、大悲咒等。(以上四者,是為大乘菩薩四藏)
《法華玄義釋籤》云:次從眾經論去明諸藏離合者,以諸藏義通於諸經,自古釋經經前立門,皆有藏部所攝一門。今既法華遍收諸教,所以用藏遍通諸經。是故章安於諸經論凡所明藏,並能遍收一切諸經。故始自二藏終至八藏,皆以一期佛教通之。初列二藏乃至八藏,次從通二藏者下,通諸藏意入今四教及以八教。初以二藏通四教者,以聲聞藏通三藏教;以菩薩藏通於三教,謂摩訶衍藏;次通三藏者,聲聞藏通三藏教;雜藏通通教別教。別教雖是獨菩薩法,帶方便故亦入實故,故名為雜。
後菩薩藏通於圓教。次通四藏者,即以一教各對一藏,故云相通。非謂四中更互相通,但藏與教一一互通,聲聞、雜、菩薩、佛,次第以對四教意義可見。若四互通,具如前四名互顯,但教體已定不可互有。次以八教通八藏者,前三如文,且指鹿苑為漸之初,次方等後即是般若,是故次列通別圓三,正指此三為般若部。不論法華者,以法華部非八數故,故第一卷結教相云:今法華是定非不定等,前八教中雖有顯露,望祕名顯猶為權教近迹所覆,是故不同法華之顯。又八教中雖有圓教帶偏明圓猶屬於漸,故前文云漸開四教。今法華圓開偏顯圓圓外無法,三明四教名義所憑中又二,先明他問答,次今引教會通。初文問四教出何經者,答中乃引阿含四教者,但同有四非即藏等,亦一往語耳,然教定體與今不同。次今文會通二先通經。
***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