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文
部落格全站分類:收藏嗜好
匠心獨運
● 偏僻的小村落,一位中年的雕刻師,從小跟著父
親學習雕刻,也許是天賦異秉,父親過逝後,村子裡
都認為在雕刻技術上[父不如子]。
某日.店裡來了一位出家人,說他正要在隔壁村
蓋一間佛堂,經人介紹,聽說你技藝高超,能否為我
雕一尊佛祖。年青雕刻師一口答應說:[當然可以]。
三日後,雕刻師束裝欲前往隔避村,就在此時,
村人紛紛勸告他不要前往.因山林裡最近鬧鬼.很多村
民都有去無回.雕刻師一聽心想已經答應人家了,而到
隔壁村又非得經過山林不可,為了承諾,他還是硬著
頭皮前往。
由於雕刻師未曾刻過佛祖,他邊走邊想著佛祖的
相貌,很專心的想著,卻也忘了村人的告誡,走著走
著,眼前一位年青的弱女子迎面走來,雕刻師關心的
問她:「天黑了,你一個女孩人家要小心壞人。」女孩
一聽答說:「你心地真好,我走累了,你可否陪我聊聊?」
雕刻師答道:「是可以,但我還得趕路,只能小憩半個
時辰。」
倆人於是各靠著小樹,聊了起來,但不到10分
鐘那女孩竟累到睡著了,雕刻師看了看女孩,想說也
沒事,就隨手撿了一小塊木頭,依女孩的面貌當佛祖
像雕了起來,正要雕好時,女孩醒了過來,問雕刻師
在雕什麼,他回道:[隔壁村的佛堂請我去雕佛祖,我
沒雕過,想說,就依你相貌先試刻看看。那女孩一看,
雕刻師竟把自己刻得如此慈眉善目,內心一陣慚愧,
就起身對雕刻師說道:[你回去告訴村民,再也不必害
怕山林鬧鬼了!]說完,那女孩就消失在漆黑的林中。
雕刻師聽完,一陣顫慄,飛快的往前跑去,終於
在天明前到了佛堂。老和尚看到了他手上的雕相,嘆
到:[這真是我見過最傳神的佛祖呀!就依這相貌刻吧!]
自此,村民再也沒失蹤事件發生。常言道:一個人,
無論資質,只要他能用一生的時間去鑽研一件
事,縱然不能流芳千古,到頭來只是個匠,也
必能做到[匠心獨運]。
現代一些能言善辯、巧舌利嘴的人,認為那是他們的一
種才能,並沒有認真考慮過善辯與善惡的關係問題。巧
言令色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才能,忍辱不辯才是人生修養
的最高境界。
《道德經‧第八十一章》:
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
善者不辯,辯者不善。
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
誠實的話不一定動聽,動聽的話不一定誠實。世間的好
人不會花言巧語,能言善辯的人不一定是好人。聰明的
人不一定博學,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真正聰明。人生的
修行重在於行,而不在於辯。真理沒有必要每天去爭
辯,一天到晚爭論不休,也未必就能辯論出來真理。一
切真理與正道,只有真正用心去實修,才能真正領悟。
孔子在《論語‧里仁》中說:
“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。”
在《學而篇》中又說:
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,敏於事而慎於言。
由此看來,在人生中應該少說多做,這一點孔子與
老子的主張是完全一致的。因此,不管是人生的修行還
是一般的社會活動,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腳踏實地,不能
只說動聽漂亮的話而沒有實際行動。
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與別人辯論什麼,不會
只用言論去證明自己是正確的。即使面對誹謗或人身攻
擊,他也能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無辜和清白。忍辱不辯
的人往往都是在埋頭做事,他必定有一顆與世無爭的
心。與此相反,那些天天與別人辯論的人並不是真正有
能力的人,儘管他們在與別人辯論時處處表現自己的能
力,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語去贏得別人贊
許,空談而沒有實際行動的行為將一事無成。 修口就
要先遠離高談闊論,不對他人評頭論足;真誠待人,與
人為善,遇到磨難時忍辱不辯,才是正人君子之所為。
古德說得好:
天地銷歸何處去,微塵幻現奈他何,
見深見淺由他見,水是水兮波是波。
山河地、日月宇宙,都由微塵積聚而現,假如有一天全
消失了,我們何去何從?在夢裡影般的人間世,人有
生、老、病、死,世界會成、住、壞、空。一切成住壞
空的時候,宇宙世間又在哪裡?宇宙世間是如何有的?
人從哪裡來?要到哪裡去?基督教說人是上帝創造
的,佛教則講緣起,認為世界是成、住、壞、空的循環
遞轉,人是因生而死,因死而生的輪迴,以此說明佛教
的宇宙觀與世界觀。
同樣的一件事,常因各人觀念的歧異,而有認知上
的差距。如宋朝蘇東坡詩:
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;
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
不管我們有什麼看法或領受,到底水是水而波是波呀!
廬山當然還是廬山。所以,我們要有中道的認識,才是
處事妙方。如古德言:
有因有緣事終成,無因無緣果不生,
不信但看寒江柳,春風一吹枝枝新。
agenda的部落格
agen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