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素法身


 


素法身者是指有情眾生,尚未修具圓滿功德,以資莊嚴之法身。《法華經玄義》卷八:「一切眾生皆有法身,法身體素,天、龍之所忽劣;若修學定、慧,莊嚴法身,則一切見敬也。」《法華經要解》云:「既悟妙法當成佛道,故得記作佛也。諸授記文皆二,初供佛行道因記也,次十號劫國果記也。此記大因大果,以進小乘也。號華光者,華表因行光能發明,由最初領悟發明是道故也。既受佛記,猶過多劫然後得果者,成佛由智,得果由行。小乘雖悟實智,未修大行,是謂素法身佛,未有莊嚴。故須經劫供佛行菩薩道,所以廓其大心,成就萬德。萬德圓備,乃成十號具足之佛,非自性天真之佛可比矣。若此頓教,所謂過無量不思議劫者,直約正智,頓斷無明頓圓種智,則無邊劫迷一時頓滅,是謂過無邊劫成佛。」


 


《天台四教儀》:「今雖然即佛,亦是素法身,無其莊嚴。」天台宗圓教所謂的初住菩薩,已分證清淨法身,第是素法身,未有莊嚴,故須修種種而莊嚴相好以成報身。報智契法,而後可以垂應。此菩薩勤於功德嚴身,故偏受其稱也。準佛果莊嚴,皆有相因相業。《法華》云:謂菩薩功德,皆有破惡生善之力用故也。如其所得法,定慧力莊嚴是也。功言其力,德言其用。


 


《佛說阿彌陀經疏鈔》云:萬行莊嚴者,雖證法身。若無萬行,名素法身。佛稱一切種智,故須四等(慈、悲、喜、捨等四無量心)、六度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等六波羅蜜),種種行門,無不備集,積功累德,助顯法身,如萬種寶華莊嚴色身也,以法身本具恒沙性德故。


 


天台宗所說素法身,依該宗派言,素法身相當於天台宗所判六即位中之「理即佛」。


 


六即佛即:


(1)理即佛─又作理佛,指一切眾生,未聞佛法,不知修行者。蓋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之理,與諸如來無二無別,皆即是佛,故稱理即佛。


(2)名字即佛─又作名字佛,已聞佛法者。指或從善知識處聞知,或從經卷中見得,而了知此「理性即佛之名」之人;此等之人,於名字中通達解了一切諸法皆是佛法,故稱名字即佛。


(3)觀行即佛─外凡位者,指既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。名字佛進而依教修行而達於心觀明了、理慧相應(即境智相當)、觀行相即之人;此等之人,所行如所言,所言如所行,言行一致,以證此位,故稱觀行即佛。此位分為五品位,即:隨喜品、讀誦品、說法品、兼行六度品、正行六度品。


(4)相似即佛─內凡位者,指於前述「觀行即」位中,愈觀愈明,愈止愈寂而得六根清淨,斷除見思之惑,制伏無明之人;此等之人,雖未能真證其理,但於理彷彿,有如真證,故稱相似即佛。此位分為十信位。


(5)分證即佛─分證諸賢位者,又作分真即佛。指分斷無明而證中道之位;無明之惑有四十一品,由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位,漸次破除一品無明,而證得一分中道。


(6)究竟即佛─極證位者,指斷除第四十二之元品無明,發究竟圓滿之覺智者,即證入極果妙覺之佛位。此六佛雖因智(悟)情(迷)之深淺,而有六種之別,然其體性不二,彼此互即,故稱為「即」。


 


真開悟者法身始會現起,法身雖會現起,但是無有莊嚴,故還是稱為素法身,素法身更不會起應化身。如入地菩薩(歡喜地)法身雖然現起,但粗中妄習未盡,所以亦無有莊嚴,也可以說未清淨的素法身。二地菩薩離垢地,雖習諸垢,微習未盡,故亦無有清淨法身,還是屬於素法身。故經云:三地菩薩(發光地)稍微有點淨心,始有一應化身能現起,五地菩薩(難勝地)始有三應化身能現起,若依「十地寄乘」所言,五地菩薩相當於阿羅漢四果,應已具足六神通。


 


有素法身者有已悟、有未悟者,不管如何,雖有素法身佛,未必具有相光莊嚴,神通玅用。《大佛頂首楞嚴經疏解蒙鈔》云:「諸佛如來,未有不悟自心而成佛者。若一悟便了無事,則諸佛又何假更歷三大阿僧祇劫耶?今人蒲團未穩,以世智聰明,掠古人公案,自逞知見,妄言證聖,超佛越祖,乃是增上慢人。未得謂得,墮大妄語,可不懼哉。昨東行,見禪者甚多,而墮上慢者不少。白衣談禪,多墮此病。惟今真修,但以三漸次行,頓悟自心,頓出生死為急務,若自心一明,識陰自破。則前四陰不待破而自破,且如將頭臨白刃,一似斬春風。」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genda 的頭像
    agenda

    agenda的部落格

    agen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