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習氣


 


眾生輪回之根本是業緣,若簡單用大家易懂的名詞則是習氣,習氣梵語 vāsanā,又作煩惱習、餘習、殘氣。略稱習。


 


先來了解何謂習氣,習氣者vāsanā英文解釋為一種印象或任何事情,在無意間被熏進於心裡去,於記憶中變成一種現在的意識知覺、知識之來源the impression of anything remaining unconsciously in the mind , the present consciousness of past perceptions一些知識等都是衍生自此種習氣質(knowledge derived from memory),癖譬如說一些思想模式、考慮、渴望、期待、欲望、傾向、喜歡…等等習氣,都是尊重自己的此種習氣而生的。


 


又習氣是由現行氣分熏習所成,習氣者將善惡熏入真如體,熏善入則成淨種子,讓真如恢復本來面目,可也說是真如淨熏惡習氣斷除,得恢復本來面目。若熏惡習入真如體,真如體雖不受惡習熏,但會矇閉真如之性用,此習氣即是業種子。習氣業種子起業感,即苦樂等一切果報起現行,故因果非存乎偶然,係由善惡之業力所感而來,故稱業感。故業感是由善惡之業因,感苦樂之果報。


 


又有云熏本識起自功能,即此功能,說為習氣。功能者,是習氣義,體即種子。


 


略有三種習氣:一名言習氣,二我執習氣,三有支習氣。名言習氣者,謂有為法各別親種。


(1)言各別親種者,善惡無記三性種異故,即三性法各自親種。


(2)我執習氣,乃依我執而熏成之習氣。亦即由吾人之「我見」熏習阿賴耶識而成之種子;此類種子即是吾人於現實生活中分別你、我及其他種種差別之原因。


(3)有支習氣,由有支(bhavāvga),即三有(三界)之因(支即因之意)所熏成之善惡業種子。亦即吾人自身所作善惡諸業熏於阿賴耶識而成之種子;此類種子即是後世獲得各種不同果報之原因。若就其招感異熟果(果報)之觀點而言,有支習氣又稱為異熟習氣。


 


由於人的思想及行為及煩惱經常生起,稱為習氣,此習氣熏入吾人心中成為習慣、氣分、習性、餘習、殘氣等。凡夫習氣深重,所以隨業流轉,就是證成阿羅漢之聖人還是會有餘習,有如納香之篋中取出香,篋內猶存香氣;用以比喻雖滅除煩惱之正體(稱為正使),尚存習慣氣分。


 


如佛典中所記載,如難陀(Nanda,歡喜、嘉樂)之淫習、舍利弗(Śāriputra鶖鷺子、秋露子)摩訶迦葉(Mahā-kāśyapa飲光)之瞋習、卑陵伽婆跋(Pilinda-vatsa餘習、惡口)之慢習、憍梵提(Gavājpati,牛跡、牛)之牛業習等,均為習氣之例;如是等諸聖人,雖漏盡而有煩惱習;如火焚薪已,灰炭猶在,火力薄故,不能令盡。唯有佛乃能永斷正使及其習氣。若劫盡時火,燒三千大千世界無復遺餘,火力大故;佛一切智火亦如是,燒諸煩惱,無復殘習。 


 


唯識宗以習氣為「種子」之異名,乃現行熏習之氣分,具有產生思想、行為及其他一切有為法之能力,含藏於阿賴耶識(ālaya稱無沒識、藏識)中。


 


習氣可分為三種,稱為三種習氣、三種熏習─名言習氣、我執習氣、有支習氣等三。


 


(1)名言習氣,指依名言(言語之表象)而熏成之種子(即名言種子),係使一切有為法各自產生之直接原因。亦即由名相概念熏於阿賴耶識形成之種子;此類種子反轉過來即成為現實各種事物之原因。若就引生「等流果」(nisyandaphala依果、習果,與因同種類之果)之觀點而言,名言習氣又稱為等流習氣。即從等同之因所流出之果。從善因生善果,從惡因生惡果,從無記因生無記果;例如從前念之不善心生後念之不善心或不善業。蓋等流一詞,即指等同流類之意;以因與果之性質同類,故稱等流。其中又可分依表義名言(以音聲表義)與顯境名言(緣慮對境之心、心所)而產生之二種習氣。


 


等流梵語 nisyanda,等同之義;流,流類之義。等流,即同一流類之義。《俱舍論》云:「無慚、慳、掉舉,是貪之等流。」即謂無慚等係由貪所流出,以無慚等皆為具有同於「貪」之法,故稱為等流。若就時間之先後而論,對於前者而稱後者為等流果;反之,前者即稱為同類因或遍行因。又「同類相續」之法稱為「等流相續」,相續因不斷,無法解脫,當得再輪回,故如何讓習氣之等流相續斷除,是修行的正音。


 


(2)我執習氣,乃依我執而熏成之習氣,令有情等起自他差別之種子,亦即由吾人之「我見」熏習阿賴耶識而成之種子;此類種子即是吾人於現實生活中分別你、我及其他種種差別之原因。我執習氣,由我執熏習而成。復分為二:?俱生我執,通於六、七二識,除二乘之無學、八地以上之菩薩、如來以外,餘皆有此熏習。?分別我執,唯限於第六識,係於異生之資糧位所生起者。


 


我執習氣梵語 ātma-grāha-vāsanāĀtma是我,grāha 是指seizing , holding , catching , receiving,指侵占、補捉、控制、接收、…。Vāsanā如上說是習氣。我執習氣是隨我執(在第六意識及第七末那識中)所熏成之種子。又作我執熏習。此習氣雖亦為名言熏習之一種,然由我執之熏成種子,使有情等產生自他之差別,故分別而立之。
  


《成唯識論》云:「我執習氣,謂虛妄執我、我所成種子。我執有二,一俱生我執,即修所斷我、我所執;二分別我執,即見所斷我、我所執。隨二我執所熏成種,令有情等自他差別。」


 


()有支習氣,由有支(bhavāvga),支,為因之義。bhavāvga 是由bhava+a{ga而成,Bhava是發起、生起、存在,a{ga身體的一部份是稱為支。有支習氣則是與「業種子」、「異熟習氣」等同義。即是指三有(欲、色、無色等三界之生存)之因(支即因之意)所熏成之善惡業種子,能成為招感三界異熟果法之業種。亦即吾人自身所作善惡諸業熏於阿賴耶識而成之種子;此類種子即是後世獲得各種不同果報之原因。若就其招感異熟果(果報)之觀點而言,「有支習氣」又稱為「異熟習氣」。《成唯識論》云:「有支習氣,謂招三界異熟業種。有支有二:一有漏善,即是能招可愛果業。二諸不善,即是能招非愛果業。隨二有支所薰成種,令異熟果善惡趣別。」


 


進而談「異熟習氣」與「等流習氣」,異熟習氣是指能招感三界異熟果之業種子,即前六識之有漏善、惡業薰習第八識而生之業種子。如上言習氣為業報種子之異稱,以其具有薰習之義,故又稱習氣。此業種子即是第六識相應的善惡等思心所之種子,乃招感第八異熟識之增上緣,而第八異熟識則是一切有情總報之果體。此種子有二功能:(1)自生現行之功能,(2)資助其他異熟無記之種子令生現行之功能。其中,自生現行之種子,稱為「等流習氣」;資助其他異熟無記之種子,稱為「異熟習氣」。蓋此乃一體之二用,並非遠離等流習氣而另有一別體。


 


所謂資助所生之其他無記之果,係指總報之第八識與別報之前六識;而第七識僅為無記,故非異熟因所攝,又具有覆蔽聖道之性質,故亦非異熟果。又總果之第八識,稱為異熟或真異熟;別果之前六識,稱為異熟生。此異熟與異熟生,合稱異熟果。


 


等流習氣又作名言習氣、名言種子。即瑜伽行派與法相宗所說,由「七轉識」之善、惡、無記等三性為同類因,而薰成第八識中之名言種子。等流,謂流類相等或相似;習氣,為種子之異稱。如上述由前六識所招感異熟果之習氣,稱為「異熟習氣」;由七轉識所引生等流果之習氣,稱為「等流習氣」。此習氣乃第八識所藏之生果功能,故謂之種子;此習氣與由其所生之果(即現行法)流類相似,例如由善因則生善果,由惡因則生惡果,由無記因則生無記果,故謂之等流。如是依善、惡、無記等各種性質而薰成與之相等流類相似之種子者,即是具有「能薰」作用之七轉識,故《成唯識論》謂,等流習氣係由七識中之善、惡、無記三性所薰而生之種子。


 


七轉識者係指八識中之前七識。瑜伽行派與法相宗主張八識說,將依止阿賴耶識生滅轉變之前五識、意識()及末那識()稱為七轉識。又稱為七轉、轉識、轉心。前五識又作五轉識,緣阿賴耶識所變之色聲香味處等五境,行相粗動,轉外門,了別現在之境;第六意識(分別識)緣過去、未來等一切境,轉內外門,審別境相,通善、惡、無記等之三性,與六位之心所相應;第七末那識緣阿賴耶識(八識─本心、真心)之見分,為有覆無記性,與捨受(平等法)相應,又與無明等四根本煩惱(即我癡、我見、我慢、我愛)等相應,恆審思量我相,微細任運相續。總之,七轉之諸法具「能薰四義」,具有薰成阿賴耶識種子之條件(現行薰種子。)


 


我癡ātmamoha,是指愚於我相、迷於無我之理者,稱為我癡。《唯識三十論頌》云:「四煩惱常俱,謂我癡、我見,並我慢、我愛,及餘觸等俱。」蓋一切惑障之生起,皆以愚癡為前導,故知由我癡而有其餘三種煩惱之生起,故謂我癡為無明煩惱之首。


 


我見ātma-drsti,係指執著有實我之妄見,亦即於非我之法,妄執為我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載,此又分人、法二種:(1)人我見,即執著於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以五蘊假合之身心為實我。(2)法我見,即妄計一切法皆有其實在體性。我見恆與第七末那識相應。此末那識係由無始以來虛妄之熏習力,緣於第八阿賴耶識之分,而有實我實法之見執。


 


我愛ātma-sneha,是指深生愛著於一己妄執之自我。第七末那識常執著第八阿賴耶識為「我」而生起此煩惱。《成唯識論》云:「我愛者,謂我貪。於所執我深生耽著,故名我愛。」


 


我慢ātma-māna,係指視「我」為一己之中心,由此所執之「我」而形成憍慢心。《成唯識論》云:「我慢者,謂踞傲恃所執我,令心高舉,故名我慢。」慢者梵語 māna,係心所(心之作用)之名。唯識宗則以之為五十一心所中的六根本煩惱之一。即比較自己與他人之高低、勝劣、好惡等,而生起輕蔑他人之自恃之心,稱為慢;亦即輕蔑、自負之意。 


 


有了習氣當要知業感怎發起,這就是業感緣起─有習氣就有業感,經緣起即成業報。故業感緣起為緣起論之一,即謂世間一切現象與有情之生死流轉,皆由眾生之業因所生起者。有情眾生之果報有正報與依報之別,正報中有美醜、智愚等諸種差別,依報中有山川、草木等差別。此等果報之苦厭樂愛,千態萬狀,一一皆由業力之所感。有情眾生以身、語、意,日夜造作,所行善惡諸事雖於剎那間即幻滅,然所造之業必於現世或來世招感相應之結果;即因各類業力之複雜關係,遂形成此世界千差萬別之現象。解釋此等差別世界之一切現象,即十二緣起,小乘諸部立之為業感緣起說。其後,主張唯識之諸宗更進而立「賴耶緣起」之說,並以阿賴耶識為「業感緣起」之根本。


***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genda 的頭像
    agenda

    agenda的部落格

    agen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